本文重點
歷史建築物活化再用愈來愈多,屋宇署首次發出實用手冊,讓認可人士掌握改動工程如何能符合《建築物條例》,當中建議先評估建築物結構,是否負荷到新用途。
用途不變 毋須提升標準
屋宇署發出《文物歷史建築的活化再用和改動加建工程如何符合建築物條例的建築安全規定實用手冊》暫行本,提供設計方案及個案研究,讓認可人士參考。該署去年已設立歷史建築物組,專責處理歷史建築物改建工程,現正進行顧問研究,訂出改建歷史建築物的詳細設計指引,到時會再完善實用手冊。
該署指出,大部分歷史建築物都落成已久,其設計和設施並不符合現時標準,若要活化再用,便需要一定程度改動,例如強化結構,並要符合《建築物條例》。若非改變用途,歷史建築物便不用提升標準至符合《建築物條例》。
屋宇署表示,歷史建築物的建築圖則多已散失,故應先評估建築物結構,並研究建築物歷史,因為建築物可能在戰時受損及修補過。認可人士可向業主、租客查問建築物歷史,而舊照片亦可提供重要線索,知道建築物有否改動過。該署建議認可人士到政府檔案處、大學圖書館、歷史博物館及其他政府部門尋找資料。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說,《建築物條例》僅針對現代建築,一直以來,屋署對改建歷史建築物缺乏明確指引,造成很多爭拗,今次發出實用手冊是好開始。
記者甘銘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