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通識是廣泛學習

電視台邀請了城中才子進行通識科考試,結果鎩羽而歸。有指連學貫中西的才子也輸給通識教育的標準答案,那教學生在考試時如何是好。

西方有一門「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理念,是要解決過往學科太過專門、學生知識太過割裂的問題,因此鼓勵學生吸收不同學科的知識,懂得融會貫通,最後才能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我在美國讀書時,每一年都要修讀博雅課,裏面包羅萬有,諸如音樂、體育等不屬於專科的,也要一一修畢才能畢業。

香港某大學前校長講過,博雅教育是教導人「學識廣博,生活高雅」。後來有關當局參考這個概念,於中學設通識教育科。通識,顧名思義是「樣樣都要識」。通識要求學生對世界有最基本的認知,廣泛學習,學生不一定要深入考究,況且他們暫時未有能力考究,但至少懂得一點點,跟別人溝通時也有話題可言,談吐也會言之有物。人家講莎士比亞,香港學生至少知道他是英國人,是大文學家和劇作家;講《雙城記》,也知道它是西方文學巨著,而並非只懂得中國的四大名著。

香港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點,但香港人要有一種宏闊的視野和世界觀。通識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明瞭世界歷史上的不同價值觀,有些價值觀曾經存在於某個時空中,曾經受到世人標榜。莫扎特的曲子,今天年輕人覺得太老舊,不合時宜,但在當時這些曲子可算是流行曲,是走在街上也可聽到旁人哼着的曲子。今日的流行歌,他朝有日也會不合時宜,也會被人感覺老土。

說到底,有標準答案不是問題,反而學生若未能廣泛學習,掌握實在、多方面的知識,那麼要求學生摸着石頭過河,再發揮坊間所謂的獨立思考,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又教人如何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