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工具,列入教材的內容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必須符合真實、共識為前提,不能「翻燒餅」,不能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以歷史教科書而言,列入教材的歷史事件要符合「真實、共識」條件,本身就需要相當的時間,對方方面面的資料做一番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兼聽而非偏聽的工作,才能得出反映真相、反映本質的定性和結論。太匆忙、太草率列入教科書,往往只是「瞎子摸象」的片面結論,或一面之辭的歪曲結論,或「三人成虎」的荒謬結論,到頭來是誤人子弟。有道是:「周公畏懼讒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例如,公元一一四二年岳飛被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假若二十年後要將其事列入歷史教科書,當時幕後主謀宋高宗趙構仍在位,結論肯定是說「岳飛謀反」云云。實際上,公正的結論是宋孝宗即位多年後才重新調查作出的。
又比如,筆者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內地受教育時,歷史教科書談到一九五○年六月爆發的韓戰,是「美帝國主義指使李承晚傀儡集團向朝鮮發動突然襲擊」云云。事隔四十年,九十年代初「蘇東波」變天後,檔案解密,當年史太林和金日成、史太林和毛澤東的往來電報公諸於眾,大家才清楚韓戰成因是金日成在史太林支持下企圖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而發生。
有的歷史事件,光有「處江湖之遠」的人說了,也要聽聽「居廟堂之高」的人怎麼說;光講「目標正義」不行,也要講「程序正義」;單講群眾感受不夠,亦要從公權力角度考慮。歷史列入教科書是遲早的事,但不是現在,要相信:「好在歷史是由人民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