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論壇讓死氣沉沉的西九議題復活,讓潛伏已久、關心西九的朋友再次出動,四百座位的演藝學院小劇場座無虛設,扣除官方代表,估計兩場市民共七百人。他們是藝術文化工作者、設計師、教育工作者和議員等,許多都「熟口熟面」,大家踴躍提問,前所未見。○四年末,西九聯席發起首次論壇,讓大家對「官商勾結」怒吼,之後,西九的公民社會力量就走下坡,被分散分化,直至昨天。
這個論壇為何吸引?核心原因,是許多人仍很着緊西九,看着西九管理局成立以來在「黑暗中摸索」,卻又不聽諍言的樣子,已在旁邊乾着急;是被「外國專家」吸引,特別是英國的專家,不少人只感覺親切,對他們有信心;也是傳媒在背後發功吧,文化議題從來不被主流傳媒重視,今次是例外。
但這股關心西九的公民力量如何持續下去?昨天出席的朋友,相信都感覺良好,都被主辦者的幽默感和輕易駕馭大場面的自信迷倒了。但明天呢?西九管理局的董事會、西九的決策者會受到怎樣的啟發?
其實,熟悉西九和文化議題的朋友大致認為專家們說的沒甚麼新意,只不過由名人口中提出倍具分量而已。我印象最深的,是專家抱着莫大的誠意提醒我們。提醒甚麼?西九必須有機發展,不能一次過建成,不要把西九看成是單一的項目,而是多元的文化。西九要由本土孕育,隨着社會變化而改變。西九的使命,是「出產」屬於香港、但面向全球的偉大文化建設。
西九是一個區,需要二十四小時都有生氣,也要製作和策劃適合市民「胃口」的文化活動,讓市民聽到西九就興奮,令他們有定期光臨西九的意願,市民不來,這些甚麼館都沒有存在價值。這些事沒有捷徑,要從教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