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香港需調整定位

G20倫敦峰會是金融海嘯巨浪衝擊下一次全球權力版圖重構的盛會。會議結束之後,各國首先要處理好各自的經濟衰退問題,力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下一回合的比賽中搶佔有利位置。中國在擴大內需、改善農村生活質素的同時,正努力改革金融體系,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其中打造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步,且即時對香港帶來極大震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二○○九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仍然是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的首名,但在經濟規模、基建設施及科技競爭力等幾方面則不如上海。報告認為,香港正面對內地城市的快速發展,有需要調整定位。如何發揮香港的原有優勢,通過與珠三角的融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香港需要應對的重要課題。

「不進則退」的議題,近日成為城中熱話。中央批准上海在二○二○年前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除了隱含安撫上海之外,也是一招迫使香港重新思考「往何處去」的撒手鐧。曾蔭權早前在經機會第四次會議時突然召開記者會,宣布政府有意聚焦六大產業,打造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可視之為回應來自中央的壓力之舉。

事實上,一旦人民幣在二○二○年前成為國際流通的強勢貨幣,上海憑藉區位優勢與背靠強大寬廣的經濟腹地,成為中國首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日可待。屆時,外資企業移離香港,於上海安家落戶,極可能進一步令香港變成有名無實的所謂國際金融中心。

中國崛起與上海冒起對香港有危亦有機,如何趨吉避凶、把握機遇、發揮原來領先的優勢以提升競爭力,是特區政府與業界積極進取的方向。香港與珠三角同樣有一個二○二○的指標,兩地的融合必須做好做快,泛珠三角地區(即所謂華南九個省加上港澳)以及東盟十國的總人口高逾十億,佔了全球人口接近六分之一,香港有望成為領軍者,這正是另一次歷史機遇,社會各界宜多加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