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醫改顯示政治決心

有人說,在內地被人標籤為「有錢人」的,都是看得起醫生的人。內地醫療問題一直備受爭議,諸如醫院床位供不應求、基層市民沒有能力接受醫療服務、一系列從醫療制度所引發的貪污等,都是近年內地傳媒報道社會問題時的焦點熱話。

長期的醫療問題,一方面是體系未有足夠且穩定的政府資助,另一方面是內地人口急劇增加,醫療設施不足,導致人均醫療服務水準下降。有專家歸納了以上問題,並下了註腳:過分市場化的醫療體制,是否現時「看病難、看病貴」的原因?

據統計,內地有百分之九十六的醫院是公立醫院,而政府向醫院的資助只佔醫院收入不到百分之八,其餘收入要靠經營收益來填補不足。政府資助少,連非牟利醫院也要靠藥費賺取營運資金,而醫院運作、員工薪酬及器材提升等龐大費用也要靠收入支持,致使醫院資源匱乏,不得不追逐利潤。

醫療體制市場化,令低收入人士長期面對付不起診金或未能獲得足夠醫療服務的慘況,基層市民因住院一晚而變貧亦不足為奇。這些問題,不僅令政府憂慮,更令部分外國人對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抱有懷疑。

近日內地醫改方案出台,提出改變醫療過度市場化的做法,讓醫療制度回歸公益性。政府在未來三年投放八千五百億元人民幣,以建立更健全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承諾在二○二○年使基本醫療服務涵蓋全國城鄉。是次方案又容許內地醫生「走穴」,指醫生不僅在人事檔案所屬醫院行醫,更能在坊間門診行醫,加強醫生流動性,以解決城鄉醫院資源不平衡的問題。

醫改欲以適度的計劃經濟措施去解決過度市場化的詬病,坊間深信,方案顯示出北京的決心,必能為全國人民提供平等的醫療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