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文化競爭力至關重要

香港的綜合競爭力名列全中國城市之首是意料中事,但由中國社科院發表的《二○○九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把不同競爭力分項後,卻看到了香港的危機:我們在「經濟規模」、「產業層次」和「經濟效率」已未能獨佔鰲頭,分別被上海、北京及台北領先;在「科學技術」,香港的排名更低,只是第四名,北京、上海和深圳均比香港強;而香港在文化競爭力方面只能排第八位,毗鄰的深圳卻名列第二。

有評論說,香港仍在榜首,但位置有下降的趨勢,不出數年,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有機會超越香港。

這並非一堆沒甚麼意義的排名,我們也不用質疑這研究的評估方法,因為無論如何,排名背後反映的是「人家在提升,我們在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回歸十二年,香港未能發展新的產業,獨沽一味擁護金融地產,「吃老本」的說法已是不斷重複的論調。上海的指標是十一年後成為另一個金融中心,深圳具備科研和創新能力,科技企業聘用數百位博士,香港很快就會感受到競爭力下降的後果和問題。

面對藍皮書,我相信中央政策組會為各政策局提出分析和建議,但整個政府會如何反思和跟進?各政策局可否提出相應的新發展策略?相對於藍皮書勾勒的大問題和長遠競爭力的數據,立法會議員在忙的,似乎都是香港內部事務,有哪個事務委員會可以全面和整體的研究藍皮書?

看完報道後,我最關心「文化競爭力」。中國社科院倪鵬飛博士說過,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貢獻,從大到小依次為:資本力、文化力、設施力、聚集力、管理力和科技力等,可見文化的重要。如何提升文化競爭力?香港缺乏的正是文化內涵和遠景,而西九管理局目前的關注,還停留在硬件的建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