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在不斷地重複,今日的香港再現寓言中的一幕。金融海嘯持續惡化,其負面影響逐一呈現,百業蕭條,企業倒閉,失業率飆升,暫時能保住飯碗的市民也面對減薪之苦,因經濟困難而衍生的家庭悲劇不絕於耳。然而,面對基層民眾叫苦連天,港府至今袖手旁觀,最近有漁民建議政府提供培訓資助,卻遭官員奚落,要他們申請綜援;本港有三十五萬名兒童生活在貧窮線下,部分兒童不得不餓着肚子執紙皮幫補家計,惟政府無動於衷,冷漠地聲稱到年中才評估經濟形勢,決定是否推出加碼紓困措施。
港府的態度實在令人難以理解,一方面,港府承認香港經濟面對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的挑戰,今年度財政預算案推出的措施可能不夠,要推出加碼措施;另一方面,港府又淪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怪圈,不是立即動手解民於倒懸,而是左顧右盼,一味採取「拖」字訣,頑固堅持等到年中才去評估經濟形勢。怕只怕,等到「加碼」措施推出來,很多人已撐不到那一天了。
急驚風偏遇上慢郎中。「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受訪者認為,經濟最差時才出手,香港已無藥可救;百分之二十的受訪者認為,港府是變相叫市民繼續捱下去;更有百分之三十四的市民不滿港府的做法太保守,應盡快推出紓困措施。由此可見,對於港府不問民生疾苦,不理窮人死活,市民已忍無可忍。
更加莫名其妙的是,港府置市民困境於不顧,埋頭研究所謂中長遠發展大計。經機會日前舉行第四次會議,會後港府高調宣布將重點發展檢測與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以及教育服務等六大優勢產業。老實說,六大產業並不是不好,問題是緩不濟急。危機當前,港府不去解決市民燃眉之急,反而捨近求遠,空言未來遠景,這就叫飽漢不知餓漢飢。畢竟市民只是血肉之軀,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練成辟穀神功,不論港府如何將六大產業吹得天花亂墜,總不能當飯吃。
說穿了,所謂發展六大優勢產業,不過是畫餅充飢、望梅止渴,掩蓋港府刺激經濟無方、紓緩民困乏術的障眼法。更何況,港府拼湊出來的六大產業,根本就不是甚麼新鮮玩意,而是「新瓶舊酒」。正如學者指出,部分概念在董建華時代已經提出,但結果作用不大,未能促進香港經濟。學者還強調,港府與其好高騖遠,花費更多人力、物力及財力將六大產業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動力,不如集中火力穩住香港現有的四大經濟支柱。
上述民調亦顯示,三成九市民直指有關建議假大空,最後無疾而終;百分之十七批評遠水難救近火;認為應先解決急切問題,然後才考慮長遠計劃的市民則有兩成三。主流民意不看好六大產業的前景,決不是沒有原因,董建華時代提出「八萬五」、創新科技,已成過眼雲煙;現屆政府也提出不少誘人的大計,可惜十大基建雷聲大雨點小,黃金十年更淪為國際大笑話。吃一塹,長一智,港府企圖再次以虛偽的許諾糊弄市民,那是打錯了算盤。
升斗之水可活命,緣何求遠到西江!港府與其去研究那些不切實際、虛無縹緲的中長遠規劃,倒不如腳踏實地,實實在在辦幾件實事,幫助市民渡過目前的難關。否則,市民捱不住淪為涸轍枯魚,想救都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