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一嶽委任、食衞局常任秘書長主持的「藥物監管制度檢討委員會」日前召開首次會議,委員會乃政府就月來藥物事故頻生作事後補救,但如眾多曾政府的委員會一樣,恐最終又淪為口水會,浪費公帑。
委員會先天不足,由周一嶽下屬任主席,根本不可能以下犯上,檢討周一嶽在制訂藥物安全政策方面是否稱職。周是領導香港衞生政策的「火車頭」,若不着力開動,後面拉着的衞生署署長林秉恩、醫管局總裁蘇利民之流,懶懶閒做事屬意料之內。不搞清楚周一嶽缺失,委員會充其量只是修修補補,交差了事。
另一缺憾就是委員會成員大部分是各大小利益群體的代表,包括藥劑師、大學藥劑學系、藥廠、藥房、醫院、醫生等各界,病人、消費者及一般市民的代表只佔少數。
藥物事故頻生的原因包括政府監管不力、藥業缺乏自律、醫藥等專業未能肩負把關角色等,委員會竟由這些界別代表壟斷,根本是自己檢討自己,難言公正持平。而且,不同界別長期以來存在嚴重利益矛盾,醫生欲力保配藥、發藥特權,藥劑師力倡醫學分家:醫生負責診症、處方,藥物交藥劑師負責;跨國藥廠亦與本地藥廠利益分歧,皆因醫管局愈來愈多使用本地非品牌藥。
不同代表為各自利益爭逐,委員會可能演變成業界談判場,扭曲討論;小眾病人、市民代表淪為旁觀者、局外人,最終只能充任利益群體的橡皮圖章。
醫藥已成被各專業人員壟斷及操控的服務,如今出了特大事故,害了幾條人命,檢討卻仍由業界操控,市民還是別奢望有任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