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上堂,阿Sir就話:『我都要交功課,要確保你哋讀完個課程後搵到嘢做,就算搵唔到同類工作,都要嘗試搵其他嘢做,有個交代。』」兩次報讀僱員再培訓課程的陳太(化名),去年報讀陪月員課程,讀畢後獲導師介紹十多份工,但大部分屬清潔工作,沒有一份與陪月員課程內容相近,故此她質疑局方指其課程七成報讀的學員均可找到相關工作,不知是否有人藉此提高學員就業率。
讀陪月轉介清潔
陳太表示,在陪月員課程,二十多名學員中只有不足四人找到陪月員工作,根本不能學以致用,如她被安排轉介至清潔工,有學員更遲遲未找到工作,「唉,多數學員都係家庭主婦,報讀課程嘅目的只為攞一千八百多元津貼,所以完成課程後,好多都根本唔會去搵嘢做,靠導師幫手搵同類嘅工作就更加嘥氣!」
其實,去年就有逾萬人,與陳太一樣,報讀僱員再培訓局提供的家務助理、陪月員或美容等課程,而導師也需要協助完成課程的學員尋找工作。據僱員再培訓局去年四月至十一月的數字顯示,家務助理證書課程就業率達八成八;陪月員證書課程就業率也有八成,而就業人士中,逾七成從事相關工作。當局又強調,會委託獨立調查公司以隨機抽樣形式,每半年進行一次調查,發現就業資料的準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至一百。
一日散工當達標
「邊有咁多人請陪月員呀?依家經濟咁差,陪月員根本就供過於求。」立法會勞工界議員葉偉明對有關課程的就業數字感到驚訝。他認為,若再培訓局只要求僱員找到工作便達標,是本末倒置,因為僱員再培訓的目的是助學員轉型而非純粹就業。葉直指,據他了解,局方計算就業率的指標,即使畢業學員只是從事一日散工,亦被當作已達到就業標準,故此局方的就業率未必能反映實際情況。
僱員再培訓局部分課程內容,也被轟不切實際,如數月前才推出的「個人素養單元證書課程」便是經典例子。該課程分初階及進階,內容主要是讓學員認識自我、時間及工作管理、思維及情緒管理概念、工作態度與操守等。課程推出至今,多個培訓機構都表示收生不足,未能開班。
職工盟培訓中心的行政總監鄧小姐表示,該中心年頭開始招生,現仍在招生階段。她認為報讀人數不多是因為學員不太理解課程:「個課程叫『個人素養』,學員覺得抽象,唔知學乜。」
此外,為協助新移民人士盡快找工作,僱員再培訓局設立「就業啟航單元證書課程」,但課程內容並不會教授學員具體技能,只讓學員認識社區資源和交通網絡,又帶學員到區內及跨區參觀,介紹香港工作文化。
抽象課程無人報
有舉辦就業啟航課程的香港基督教信義會,葵青區培訓中心主任鄭小姐亦表示,由於報讀人數不足,今季不會開班。而住在天水圍的新移民陳女士直言對這類課程不感興趣。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批評,再培訓局提供此類課程有點勉強,當局應該提供一些實際技術為主的培訓課程,「學員上完呢啲課程未必可以搵到工,再培訓局應該提供實際技能培訓。」
對於學員就業率未必反映現實,僱員再培訓局發言人表示,若有證據或資料顯示培訓機構可能涉及填報不實的就業資料,該局會深入調查及嚴肅處理。但局方承認,若學員從事一天散工,亦被當作已就業計算。此外,有關被指不切實際的課程,發言人指,課程屬跨行業適用的基礎技能,協助學員建立更穩固的就業基礎。他又強調,此類軟性技巧訓練在歐美國家推行多年,已證實對提升就業能力起重要作用。
失業惡化學額需求急增
政府剛於去年宣布凍結徵收外傭稅五年,這項用作再培訓局開支的稅項至少有二十二億元,但再培訓局的支出,不減反加。由於經濟持續下滑,失業率勢進一步上升,僱員再培訓局上月底舉行大會後表示,在○九年度將推出十二萬三千個培訓學額,估計每年的營運開支,由原本四億元增加至十億元。
僱員再培訓局的開支由僱員再培訓基金支付,由政府經常性撥款資助,再培訓局的另一經費來源,來自向僱用外地勞工的僱主收取的徵款,僱主每聘用一名外勞或外傭,每月被徵收四百元。政府較早時宣布凍結徵收外傭稅五年,去年立法會曾就永久取消外傭稅作討論,最後建議遭否決,政府指一旦停止徵收外傭稅,經費只能維持四至五年的運作。
新移民婦女就業率僅35%
本港每年約有兩萬名新移民婦女來港與家人團聚,但由於英語欠佳及在內地的學歷不獲僱主承認,難以覓得心儀工作。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指出,本港新移民婦女的就業率只有三成半,故此不少都希望透過進修自我增值,但僱員再培訓局現時為新移民而設的課程,就只有「就業啟航單元證書課程」,缺乏實際技能訓練,未能幫助學員融入社區。
施麗珊及十名新移民婦女,在上月初曾與前再培訓局主席田北辰會面,表達新移民尋找工作的困難,及就再培訓局課程提出意見。不少新移民婦女指出,她們在內地具有中三教育程度,但在港參加再培訓課程時,卻只能報讀小六程度的基本技能課程,使她們選擇的程課項目大減,實難透過進修提升自己能力。
圖/文:探射燈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