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樹殺人不問責 惺惺作態假慈悲

死因庭就港大女生莊頌賢在赤柱大街上被塌樹壓死事件作出裁決,直指悲劇本來「可以避免」,字字千鈞,揭露出官僚作風間接殺人的真相。為了平息民憤,港府不敢怠慢,繼民政事務局及康文署就裁決作出表態之後,曾蔭權亦對莊頌賢之死公開表示惋惜及難過,並慰問死者家人。他表示,已責成政務司司長唐英年領導跨部門小組跟進事件,提出改善措施。

可惜人死不能復生,無論曾蔭權及港府如何表示哀痛,都無法挽回逝者的生命,無法撫平其家人的心靈創傷,更不可能洗清當局在事件中不可推卸的責任。表面看,曾蔭權親自出面滅火,並欽點唐英年跟進,似乎顯示他對塌樹壓死人事件高度重視,但他為何不親自掛帥、親自負責呢?市民難免質疑,曾蔭權是否再次玩弄其精叻香港仔的狡猾,將問題推到別人身上,即使今後發生類似事故,他仍能置身事外。由此可見,曾蔭權是哀痛有餘,但誠意不足。

唐英年則表示,他將領導包括四個政策局在內的小組,三個月內完成對事件的檢討,小組將聽取專家意見,檢討政府現行指引及人員培訓,改善樹木管理,以兼顧樹木的保育及市民的安全與方便。唐英年強調,做好樹木管理,就是對莊頌賢及其家人的安慰。

從港府一號、二號人物全部出動的大陣仗姿態來看,港府將就如何保養樹木提出新建議及指引。但問題是,新指引能否落到實處呢?有關部門會否跟足指引去做呢?我們想特別指出的是,港府缺少的不是指引,而是責任心及職業道德。指引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有關職員不改變偷懶塞責、草菅人命的心態,指引再多亦是虛設。

死者胞姐莊紹賢在死因庭陳詞時表示,康文署樹木組人員曾坦承,在檢查樹木時沒有跟足指引去做,令其家人非常疑惑。她還指出,就算陪審團提出良好建議,而且康文署接納建議並制訂指引,「但無人跟都無用」。真是一語中的,其實,對於如何保養樹木,康文署早有指引,無奈有關人員不學無術,在驗樹時又吊兒郎當兼弄虛作假,儘管古樹早已腐爛發臭,居民無數次投訴,康文署仍然得出樹木安全狀況「可以接受」的謬論,最終釀成樹塌殺人的悲劇。

令人不齒的是,莊頌賢事件發生後,康文署一方面公開道歉,承諾要加強樹木管理,另一方面依然故我,敷衍塞責,近月來塌樹傷人事件仍時有所聞。數日前,亦即死因庭開庭之際,在赤柱街道上,距離莊頌賢死亡地點百米之遙,再有一棵大樹枝折下墜,造成一名路人受傷。當地居民擔心再次發生意外,現在幾乎是見樹而色變。

另外,死因裁判官吳承威亦展示一封投訴信,港大考古學家秦維廉曾舉報一棵已死的樹木對公眾構成威脅,但康文署竟然置之不理,直至本案開庭後,該樹才突然被移除。顯然,莊頌賢之死仍未能震醒港府官僚那麻木的神經,而當局在事後的惺惺作態,無法取信於民。對於曾蔭權、唐英年今次的表態,市民同樣抱着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

漂亮話講一百遍,不如幹一件實事。在莊頌賢事件中,既然死因庭已點出悲劇「可以避免」四字,政府如果真的尊重判詞,就應該追查失職者,並追究康文署署長領導失察的責任,該處分的處分,該起訴的起訴,惟其如此,市民才會相信港府是真心問責,真心改過。然而,港府只是一味強調如何改善工作,卻完全迴避問責,可見港府官官相衞、包庇護短之風仍然不改。犯錯而毋須承擔責任,或者犯錯的成本太低,其結果是鼓勵再一次犯錯。

正所謂哀莫大於心死,無論港府高官如何輪番賣力地在台前表演,表現得如何的悲傷,但看在市民眼中,不過又是一齣貓哭老鼠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