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前名物蒲燒鰻魚

日本人對燒物的熱愛程度到底有幾誇張?看看五花八門的燒物種類大概已想像得到。根據地點分類就有濱燒、磯燒;按煮食工具劃分則有爐端燒、鐵板燒、網燒、串燒和岩燒。除此之外,也可以用調味來細分,好像味噌燒、西京燒、鹽燒還有蒲燒等。要深入了解數之不盡的燒物方法談何容易,但大部分都望文生義不難理解,唯獨蒲燒令人摸不着頭腦,難道「蒲燒」在日文中另有所指?今日就透過蒲燒鰻魚這道經典料理去了解一下它的起源。

烹調功夫 與別不同

與其他海產不同,日本人一般不會生食鰻魚,而他們處理鰻魚的方法都離不開燒熟或蒸熟來吃,不加任何醬料的稱為白燒(日文:しらやき;音:Shirayaki),但為了增添色香味,通常都會用蒲燒的方式製作。蒲燒,就是將鰻魚切開去骨,串起後經過燒烤、蒸煮、反覆搽上佐料燒至上色入味的做法,配白飯製成蒲燒鰻魚飯是主流,也是著名的江戶鄉土料理。

江戶其實是東京的舊稱,此叫法源於江戶時代(1603年至1867年),直至1869年(明治2年)從京都遷都至江戶才改稱為東京,因此一些150年前已有的產物依然會沿用江戶這個稱呼。而芸芸丼飯之中,又以鰻魚飯的歷史最悠久,早在江戶時代已經出現,若想了解蒲燒鰻魚的起源,首先要弄清楚「江戶前」的意思。

「江戶前」並不是指江戶時代之前,而是解作江戶城(今東京皇居)前面,由此可見蒲燒鰻魚這種「江戶前」料理實際上是指在皇居前的河川所捕捉到的魚獲。

勞動階層 愛其飽肚

根據收錄了逾4,500首詩歌的《萬葉集》所載,早在奈良時代(710至794年)日本人已有吃鰻魚的習慣,不過那時的做法離不開鹽燒或醋漬。蒲燒鰻魚的由來眾說紛紜,當中以江戶文化風俗研究專家三田村鳶魚的說法較可信。江戶幕府政權成立之初致力修建街道,工程一開始在皇居外苑及馬場前門周邊進行,那時工人數目眾多,攤販於是在江戶城前的沼澤捕捉鰻魚,然後將原塊鰻魚用竹籤串好,塗上醬料燒熟發售,由於脂肪豐腴的鰻魚特別飽肚,結果大受勞動階層歡迎,他們覺得燒鰻魚的賣相跟生長在沼澤的香蒲葉穗有幾分相似,於是便稱之為蒲燒鰻魚。

白飯保溫 錦上添花

至於《塵塚談•俗事百工起源》則解釋了蒲燒鰻魚飯的來歷,話說文化年間(1804至1817年)堺町(現今東京人形町)一位劇場老闆大久保今助非常喜歡吃蒲燒鰻魚,但外賣送回來時早已冷掉,為了吃到熱辣辣的蒲燒鰻魚,他靈機一觸叫傭人用裝滿白飯的盒子盛載,想不到白飯不但能保溫,醬汁滲進後更加倍美味,蒲燒鰻魚飯亦因而廣泛流傳。

高人一等 必選鰻重

蒲燒鰻魚通常會直接放在白飯上面製成鰻魚飯,而鰻魚飯又有鰻魚蓋飯(日文:うなどん;音:Unadon)及鰻魚盒飯(日文:うなじゅう;音:Unajyuu)之分,兩者的主要分別在於盛器。蓋飯用普通飯碗,盒飯則以漆器盒子「重箱」盛載,稱之為「鰻重」。如果一間餐廳同時有這兩種鰻魚飯供應,「鰻重」的鰻魚分量會比較多,並配上肝吸(鰻魚肝湯)和配菜,而且放在餐牌較前的位置,比鰻魚飯更受重視,價錢當然也較昂貴。

關東關西 煮法迥異

日本關東與關西存在着明顯的文化差異,就連炮製蒲燒鰻魚的方法亦大不相同。先說關東,由於他們習慣把鰻魚先蒸後燒,蒸完後油分會減少,因此關東人會選用肥美的鰻魚入饌,口感以柔軟取勝。至於關西人則習慣直接燒熟,所以他們會選擇脂肪較少的細鰻魚,香脆程度更勝一籌。關西與關東在切鰻魚的手法上也有明顯分別,關西人會從腹部切開,連頭尾燒烤;但當年關東聚居了不少武士,「切腹」實在太不吉利,所以他們會由背部劏開鰻魚。

撰文:楊雅菁

部分攝影:郭凱敏

查詢電話:2577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