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發展至今已有逾5千年歷史,當中有不少經典名菜傳承至今,仍然是家喻戶曉的著名菜餚,其中曾是古代宴席中,首道上桌的甜食便是拔絲甜食,發展至近代的代表作則有拔絲香蕉,這亦是不少外省料理中的飯後佳品,一於聽聽擅長烹調京川滬菜的陳偉樂師傅講解這味宴會級的甜食故事吧!
原籍山東的陳師傅,雖然現任旺角一間高級川菜館的行政總廚,但就堅持在餐牌裏面,加入幾道源於家鄉的拔絲甜食。陳師傅解釋:「拔絲有說最早出現在300多年前的山東,由當地有錢人的家廚,用香蕉、沙糖及麵粉為原材料,根據類似冰糖葫蘆的小食改良而成。及後不但成為山東名物,還傳遍附近地方包括北京、蘇州、上海等地,不少餐廳食府爭相倣效,廣受大眾歡迎之餘,就連嗜甜的著名山東淄川籍文學家蒲松齡,也曾在其《聊齋文集》中,以『而今北地興揠果、無物不可用糖黏』來形容拔絲的香甜美味。」
此外,陳師傅記得早在25年前在山東初入行時,也聽過不少老師傅對拔絲由來的另一種說法,「拔絲這種烹調甜食的方法,早於清朝、甚至在魯菜開始成形的古時就已經出現。據說古時山東區內高官達人宴客時,首道上的甜菜就是拔絲,隨後依次再端上蜜汁、蜜餞等做法的飯後小品。」
由於拔絲的做法講究技巧以及造型,加上味道香甜可口,自然成為席宴間大受歡迎的美食。自此,拔絲便成為山東宴席的「常客」,既能凸顯家廚功架,更為主人家增添面子。
到底做拔絲有幾難?陳師傅坦言:「很難!拔絲的成與敗在於糖絲的粗幼與長度,將煮熱了的糖漿以人手拉成幼絲,糖絲在空氣裏交錯,形成圓球的立體視覺效果,帶來味覺與視覺的享受。以傳統的拔絲香蕉為例,做法會分為兩部分;首要挑選生熟適中的香蕉,將其切成約1吋長的小段,沾上用麵粉、蛋白及菜油調成的炸漿,由於炸漿需要薄薄的一層,因此,麵粉與蛋白的比例一定要適中,黃金比例應為7比3,再注入少許菜油拌勻。沾上炸漿的香蕉要放入滾油中炸至香脆,瀝乾油備用。」
至於糖漿,陳師傅指要先將沙糖與水放入鍋內煮成糖漿,才放入炸好的香蕉,沾滿糖漿之後放入冰水中冷卻,做出脆皮效果。「跟住的步驟最難,就是將剩餘的糖漿趁熱用勺子由高向低倒出糖漿流柱,在半空中用手左右拉扯成幼絲。這個步驟講求經驗,更要眼明手快。」之後將脆皮香蕉捲上糖絲,一道令人垂涎三尺、香甜脆口的獨特甜食便呈現在眼前。
陳師傅指糖絲的最佳效果取決於煮糖漿的時間與溫度,首先要將1比1.5的水與沙糖放入鍋中煮至焦糖狀,期間要用力拌勻,以免糖漿黏鍋。「除了要控制力度與火候外,還要注意糖漿的溫度,要控制在130℃左右,太高會變焦,太低的話質感又不夠稠密。我在山東學做拔絲時不知失敗了多少次才領略到成功的秘訣,就是每次要與時間競賽,趁糖漿冷卻前,全神貫注、準繩不誤,快速拉出幼絲。」
曾被不少山東師傅視為必學絕活的拔絲甜食,發展至今,除糖漿外,選材已不限於常用的香蕉,還有蘋果、淮山、紅薯,甚至棗子、車厘子及士多啤梨等。陳師傅指食材可以任意搭配之餘,造型賣相亦愈來愈講究。「我就保留傳統拔絲的精粹而設計了一款爆絲版的士多啤梨拔絲。糖絲分量足足多了5倍以上,但仍然長時間保持立體造型,秘訣在於加入適量蜜糖,令造型更吸睛,吃起來也更清甜。」
撰文:褚愛琪
攝影:郭凱敏
查詢電話:2870 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