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羊肉助陽。古時「醫易同源」,《易經》把羊視為陽,「三羊開泰」卦象是陰消陽長,冬去春來,泰是吉祥之兆。《本草綱目》把羊定性為「甘,大熱,無毒」,「壯陽益腎」,「壯胃健脾」。因為羊肉助陽,所以有熱症的人,例如便秘、尿黃、口苦、喉嚨痛、牙肉痛、紅眼睛、滿臉青春痘、煩躁、肝病、胃腸炎也不宜食羊肉,因為這些都是陽盛內熱的表現,再加羊肉的陽氣,只會加重病情。另外,小朋友是純陽之身也不宜食用,如果烹飪方法不燥熱,可以食一兩件解解饞嘴,多食無益。
北方與南方的氣候不同,一方土養一方人,北方寒濕地帶的羊餐,未必適合南方人。例如四川的花椒、川椒、八角水煮羊,還有內蒙的烤全羊和新疆的羊肉串,都是很惹火。南方人的食法較清淡,雙冬羊腩煲,宜乎眾矣!冬筍、冬菇,這兩種中性的植物,清甜,芳香,與羊腩已是絕配,再加少少紅蘿蔔,共冶一爐,相當和味,這些膳食纖維,可以令羊腩易於吸收,迅速轉為熱能,混身暖洋洋。
我個人喜歡古法炆羊肉,所謂古法,其實是兒時順德女傭的方法,用枝竹、馬蹄、香信(薄冬菇)炆羊肉,先用南乳、柱侯醬把生薑、生蒜、紅葱頭爆香,然後放入羊肉、馬蹄、香信,那時候是用炭爐炆的,羊肉腍了,才加入預先油炸過的枝竹。之所以難忘,其中一個原因是「少食多滋味」,小孩子只准食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