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地球,人人有責!早前的暑假,有大學合辦東非野生動物生態遊及學生生態領袖培訓計劃,培訓學生成為生態導賞員,帶領參加者一起遊歷東非的大自然,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目睹動物大遷徙。學生不但見證了大自然奇觀,更啟發他們去重新思考和定義人與自然的關係。
大自然與人類關係息息相關,如何平衡兩者的發展?為慶祝香港大學理學院成立80周年,理學院與香港大學基金剛於今個暑假合辦東非野生動物生態遊及學生生態領袖培訓計劃。經過嚴格挑選的15位學生生態領袖,出發前接受為期6個月的生態領袖訓練計劃,以便他們擔任生態導賞員,帶領17位香港大學校友及基金會員(下稱「贊助人」)一起探索東非的野生動物世界,並沿途解釋所見物種的生態。
是次知識交流生態遊由理學院生物科學學院侯智恒博士安排及帶領。學生及贊助人遊覽多個東非地區去探索及欣賞大自然,包括桑布魯禁獵區、馬賽馬拉國家保育區、奧爾帕傑塔保育區、奈瓦沙湖、納庫魯湖國家公園等。而觀賞到的物種之多更令人嘖嘖稱奇,例如非洲五大野生動物(獅子、非洲象、非洲水牛、花豹及犀牛)、超過330種鳥類、60種哺乳動物、15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
就讀環境管理學碩士課程的學生林嘉瑜,從事環保教育工作,喜歡跟別人分享生態知識,一直都有遊歷非洲的念頭,感謝侯博士安排這個難得的體驗機會。「期間有不少難忘經歷,如目睹自然界奇觀動物大遷徙。浩浩蕩蕩的牛羚過河覓食,畫面相當震撼。另一感動位是一次過見到全球只剩下最後2隻的雌性北白犀牛,牠們是兩母女,雖然科學家冷藏了雄性精子,可用作人工培育下一代,但由於缺乏基因多樣性,增加了之後培育的難度,所以嚴格來說這動物等同將近絕種。行程之中,司機亦充當導遊,從他身上,豐富了我對當地不同物種、保育等方面的認識。」
生態旅遊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支柱,為了讓遊客近距離觀賞動物,有些遊旅車更不惜衝着動物追逐,大大影響動物的生活。嘉瑜說:「其實發展生態遊應平衡多方面的因素。人類並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應該抱着尊重和謙卑的心態去看待大自然和所有動物。」
活動期間,學生捕捉了不少非洲動物珍貴的面貌,於是他們把部分影像設計成一系列明信片,並進行慈善義賣,除帶出保育的訊息外,賣出明信片的收入將撥捐到肯尼亞保育機構「Grevy's Zebra Trust」,以支援他們的保育工作。該機構是一個非政府組織,透過教育、普查研究等工作,保育瀕危的細紋斑馬。明信片(一套,共10張),定價$100(包郵)。
查詢網址:https://hkuecoleader.wixsite.com/hku-ecoleaders-2019/news-1
撰文:黎雅麗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