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慶講求好兆頭,而金魚寓意金玉滿堂、年年有餘,亦成為中秋燈籠的經典造型之一。想重拾昔日情懷?有機構將舉辦「開心中秋魚燈籠工作坊暨《有趣的發光魚類》小講座」,同日邀來魚類專家分享發光魚類的冷知識,以及由手工導師教授中秋魚燈籠的製作技巧,寓學習於玩樂,做個愛惜地球的環保分子。
如果說月亮是夜空的照明者,燈籠更為中秋的夜空生輝不少,而發光魚類可說海洋世界的「燈籠」,恍如為海底「點燈」,突破漆黑。魚類都擁有發光能力?無錯!香港魚類學會將舉辦「開心中秋魚燈籠工作坊暨《有趣的發光魚類》小講座」,適合6歲或以上人士參加,亦歡迎家長陪同孩子一同出席,除了解關於發光生物的冷知識外,還可親手製作中秋魚燈籠。
在講座上,學會會長莊棣華將分享現時生物發光的最新知識,包括陸地、淡水、海洋至深海的發光生物及適應進化等課題。他指出,有些棲息較深海的魚類身體表面排列有發光器,以自身發光或與發光細菌共生方式,透過螢光素受到螢光酶的催化作用而發光。所有生物發光的過程,只發光不發熱,發光目的有驚嚇、誘捕食物、盜竊警報、種群聯繫、吸引異性等。像鮟鱇魚的頭頂有着由前背鰭演化而成的發光釣竿,用來誘捕獵物。
「魚就吃得多,但魚尾、背鰭等不同器官,怎樣才畫得像樣呢?」聽完講座後,相信大家對魚類形態有進一步的認識,動手製作魚燈籠時可更得心應手。製作方法簡單,參加者利用堂上提供的現成圓形紙燈籠支架,打開及固定支架後,再在表面相應的位置貼上魚嘴、胸鰭、魚尾、背鰭、魚眼等。最後用鐵線把小燈固定在燈籠內,以及加上竹枝,一個可愛的中秋魚燈籠,便大功告成。
喜歡的話,還可加入不同創意,例如把魚眼變成太陽眼鏡,又或把卡通人物的元素放進燈籠設計中增添個人特色。燈籠的製作以環保物料為主,如可換電池的小燈、環保紙筒等。燈籠光源安全,可多次重用,夠晒環保。拿着這個環保燈籠賞月時,別忘了愛惜地球生態。
在地球上,陸地上只有少數昆蟲(甲蟲等)、環節動物(如蚯蚓等)、以及部分真菌(如菇菌類等)會發光,但數量遠不及海洋生物。發光生物在海洋中種類佔大多數,根據調查指出,在捕撈樣本中,500米以深魚類的90%、500~1,000米十足類(如蝦、蟹)的40~80%、0~1,000米磷蝦類的99%、0~1,000米橈足類的20~30%,都會發光。然而,已知淡水中的發光生物紀錄幾乎等於零,為何淡水中幾乎無發光生物?科學家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數淡水環境歷史不及海洋般長久,導致進化出發光生物的時間不足。另一原因是淡水環境經常迷霧渾濁(深海則非常清澈),發光未能對捕食與被捕食等生物帶來明顯效益,因此發展出其他方式(如鮎魚的觸鬚等)進化生存。
活動名稱:開心中秋魚燈籠工作坊暨《有趣的發光魚類》小講座
舉辦機構:香港魚類學會
舉行日期:9月8日
適合對象:6歲或以上,親子家庭/有興趣人士
所需費用:$100(會員)、$150(非會員)
每位陪同兒童製作之家長$80
查詢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ichthyologia/
撰文:黎雅麗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