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加持乞兒雞升呢變富貴

「乞兒」即乞丐、叫化子,給人的感覺潦倒、衣衫襤褸、無啖好吃,而且意頭不大好,但相傳清朝卻有位乞丐創出一道蘇州名菜「乞兒雞」,連乾隆皇都愛上,因而易名為富貴雞,但烹調這道菜,相當花時間及心機,究竟身無一物的乞丐如何煮出這味叫人銷魂的雞饌呢?一於請教金鐘一間五星級酒店中菜部行政總廚梁汝景師傅。

叫化美食變御膳

究竟窮困的乞丐為甚麼會有肥雞可吃呢?有說清朝於江蘇常熟城外,有位乞丐剛好見到一隻走失的雞,見周圍沒有人就捕捉了,但就算有食材,卻沒有廚具及調味料,深怕用樹枝來燒雞會燒焦了浪費掉,邊想邊走到田邊,突然靈機一動,於是挖了一大堆濕泥,塗抹在雞毛面,然後燒至泥的表面乾裂,敲走泥巴後,雞毛自然黏實泥巴脫落,雞骨又烤得軟嫩,手一撕就連皮撕開食得,肉嫩且油分十足。而這種烹調方法輾轉流傳至杭州一帶,更被人命名為「叫化雞」;叫化,即乞丐別稱,而叫化雞即現今的乞兒雞。

及後,有傳乾隆皇下江南時,與侍從失散,輾轉流浪到江蘇常熟,正當飢腸轆轆,身旁的乞丐見他可憐,就分了點「乞兒雞」給他吃,乾隆一吃即大讚美味,問起菜式名,乞丐見乾隆外表雖然潦倒,但眼神凌厲,心一怯,就順口答他作「富貴雞」。經乾隆金口一開,「富貴雞」被廣泛傳開之餘,更成為宮廷御膳菜式之一,並於京城流傳開去。

宜用中等龍崗雞

梁師傅指炮製乞兒雞,宜挑選重約2斤半的龍崗雞,大小剛好之餘,雞味亦特別濃郁。「原隻雞先以花雕和老抽等抹勻,風乾30分鐘待上色。這時要爆香餡料,如肉絲、洋葱、北菇、薑絲和蒜蓉,最後放梅菜、陳草菇和大頭菜以突出香味,並用花雕和蠔油來吊味,令餡料的香氣和味道濃郁突出;烤焗時餡料的香濃味道滲到雞肉之中,添加滋味。」

爆香餡料釀入雞肚後,梁師傅指傳統會用鮮荷葉加塘泥包裹。「新鮮荷葉會讓食材散發清新荷香,就算非季節也可以用乾荷葉來代替。而塘泥本身亦有一股香氣,同時亦能為雞隻保持溫度。」大家或許覺得塘泥很難處理,但梁師傅指其實相當簡單,「先用水浸軟泥塊,倒去多餘水分再將之壓碎即可,之後包裹雞肉焗煮數小時便成。」

演變麵粉沙紙版

經過多年演變,乞兒雞的做法亦有所改良,如在荷葉與塘泥之間會包多一層沙紙,有說更能保持雞肉水分,並避免塘泥弄污荷葉。此外,亦會加一定比例的麵粉入塘泥之中混合,梁師傅解釋道:「只用塘泥的話,焗了一段時間後,塘泥會自然裂開,裂紋還非常大,加速水分流失令雞肉變乾,故近年會加入麵粉拌勻,就算乾裂,塘泥裂紋亦較為幼細,有助定型。」

無限升級創意

經過時日變遷,「乞兒雞」無論是烹調方式或食材用料方面,與從前已不可同日而語。坊間更有不少乞衣雞或富貴雞的升級進化版;包括選用多種菇菌作餡、外層用粗鹽與蛋白混合物或利用麵包麵糰來代替塘泥等。

江蘇菜派系

蘇菜又指江蘇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當中又分金陵菜(南京)、淮揚菜(揚州、淮安和鎮江)、蘇錫菜(蘇州、無錫及常州)和徐海菜 (徐州、連雲港)派系,每個地區各有風格,名菜亦各有不同,著名蘇菜有乞衣雞、松鼠桂魚、蜜汁火方、清燉蟹粉獅子頭、櫻桃肉等。

撰文:林佩婷

部分攝影:張群生

查詢電話:2820 8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