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詳細列出作惡的言行。「言行」,言是在行的前面,顯示言語比行為更重要,很多不幸的事情,都是由言語不當而引發,《道德經》開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智慧的人,不多言,不失言,也不胡言,更不惡言;多言、失言、胡言、惡言,就是不智。在現實生活中,「初則口角,繼而動武」,打架,甚至釀成人命傷亡,往往由出言不善而導致。「是非只為多開口」是古語,現代則是「衰多口」。
《太上感應篇》把惡言、口孽一一列出,以免世人犯錯,墮入「惡有惡報」的天網之中。「暗侮君親」,暗中用言語侮辱君王、上司、父母,說他們壞話。「誑諸無識」,煽動、欺騙不明真相的人。「謗諸同學」,誹謗同學、同事、同輩。「虛誣詐偽」,誣告、假見證。「攻訐宗親」,在親戚之間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製造矛盾。「虐下取功,諂上希旨」,見高就拜,見低就踩。「貶正排賢」,貶低、排斥正直的好人。「訕謗聖賢」,侮辱古代聖賢。「形人之醜」,醜化他人。「護己所短」,文過飾非,堅持錯誤。「干求不遂,便生咒恨」,求人沒達到目的,便惡言咒詛。「恚怒師傅」,對師傅、老師出言不遜。「牴觸父兄」,語言衝撞長輩。「自咒咒他」,毒口毒舌咒駡他人,或表面咒自己,其實咒別人。
「惡」字拆開,上面是亞,下面是心,亞有遜色的意思,心是表示一切罪惡,惡言惡行,都是由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