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變醫科生留學部署有法

文科出身、大學讀商科、畢業後入職銀行,前途理應無可限量,當事人William卻不甘於此,只因曾被怪病纏擾多年,慶幸遇上仁醫,確診患上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對症下藥後得以好轉。醫生改變了他,而他也希望成為改變別人的醫生,於是惡補理科知識及報考外國醫學院入學考試,現於澳洲就讀The University of Sydney醫學博士課程,逐步接近夢想。故事激發了身邊不少朋友,倣效他一圓醫生夢,下一個又可會是你呢?

怪病纏身萌生讀醫

中五時,有天William一覺醒來,右腳膝頭突然腫大並感到痛楚,頗為影響行動,但接受過西醫、跌打、針灸、推拿等治療,病情也沒有好轉,甚至嘗試虛無縹緲的方法如隱世神醫、求神問卜等,情況愈變愈差,最後連左腳亦受到影響,需要使用拐杖。中七時,正當William準備高考,有天不停便血,送往急症室後,醫生確診為患上其中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強直性脊椎炎。在對症下藥後,2星期腫脹便消失,終可如常走路。

William憶述:「被怪病纏擾3年,終於知道身體發生甚麼問題,當刻感覺如釋重負。原來醫生可改變人的一生!這亦令我萌生做醫生的念頭。」高考過後,他搜集資料,思考一個文商背景的學生,怎樣才能成為醫科生?由於沒有修讀過理科,不符合入讀醫科資格,所以大學報讀了商科課程。原本寄望可憑優異的大學成績,申請醫學院課程,但因大學期間,被一些與醫學有關的選修科目拖垮了GPA,夢想繼續撲空,而為了支付每月八千多元的藥費,大學畢業後惟有先找工作。

備戰醫學院入學試

有跨國企業聘請他為行政人員訓練生(Management Trainee,簡稱MT),人工高、福利好、晉升階梯完善,是不少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然而,William內心一絲勝利的滋味也沒有,渴望成為醫生的心願,反而愈來愈強烈。別人放年假去旅行,他就跟大學時認識的腫瘤科教授參與義務工作,了解醫生的臨床職務。最後他毅然「裸辭」,決定投考外國大學的醫學院。該教授給他不少支持,甚至安排他擔任研究助理。

要夢想成真,William明白必先要極速加強理科知識。「打穩根基很重要,所以不介意由中學課程着手,之後再鑽研大學相關科目。當時買了大量中學及大學的參考書,亦善用網上學習平台。遇到不明之處,便向任職藥劑師的中學同學請教。用了約1年時間速成理科知識,並應付英國高考、兩個外國醫學院入學考試(即MCAT及GAMSAT),以便申請醫學本科課程及醫學博士(Doctor of Medicine,簡稱MD)。」

自薦申請臨床學習

William的付出並沒有白費,最終被多間院校取錄,現時他已是The University of Sydney三年級MD學生。該課程為期4年,很早就安排學生累積臨床知識。「記得一年級開學第一天,就要去醫院問診,雖然在港曾有類似經驗,但仍難掩緊張心情。當時我面對一位患有心臟衰竭的伯伯,起初跟他寒暄一番,然後才了解其病歷。先用心了解病人的情況,比直截了當的開藥,可令對方感覺舒服一些。之後我也是抱着這種心態看待病人。」

每逢暑假,他更會把握返港時間,自願到本港醫院參與臨床學習。「事前我會透過電郵,逐一向醫院發出申請,每間醫院會視乎人手安排等因素而作出決定。學習體驗跟一般醫科生無異,同樣是跟着顧問醫生巡房,從中學習如何處理病人。在內科、臨床腫瘤科等見習過,我有不少難忘體會,尤其是面對快將離世的病人及其家屬時,絕對是一門學問。」

目前,William開設網上平台,分享求學期間的所見所聞和直線抽擊偽科學。早前亦推出著作《從文科生到醫科生》,剖析自身經歷。如此有熱誠的醫科生,相信將來必可一展抱負。

撰文:黎雅麗

部分攝影:張群生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