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清明佳節 源遠流長

清明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因為它涉及中國傳統道德禮教的很多元素。遠古時期,還沒有清明掃墓這回事,因為當時還未有墳墓,即使是天子、諸侯去世,也不竪碑修塚,無墓可掃,一切祭祀活動都在皇室的宗廟舉行,這樣的宗廟,夏朝稱之為「世室」,殷商時期稱之為「皇屋」,周朝稱之為「明堂」,到了秦漢才正式稱之為「太廟」。這個祭祀重地初時專門供奉天子的歷代祖先,後來,后妃以及宗親國戚、功臣去世後,經天子御准也可以在「太廟」供奉,這個最高規格,就是「配享太廟」。

由是民間的宗族也倣效,設「宗祠」供奉祖先,也就是現今人所講的祠堂了。在未有清明節之前,有一個最古老的「鬼節」——上巳節,軒轅黃帝是在農曆三月三日出世,以干支計算,那一日為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節,幾千年之前,天子就開始在上巳節拜祭黃帝,並由御用女巫在王宮主持祭祀儀式,用蘭草、靈芝、菖蒲等草藥煲水,讓宮中各人沐浴,驅邪祛瘟。

由於農曆三月,天氣回暖、潮濕,時疫流行,人容易睏倦,趁春光明媚,到郊外旅遊,舒展身心,增強抵抗力,是賞心樂事,名為「踏青」,孔子在《論語》中有講述。書聖王羲之更因一次春遊,文思大發,寫了《蘭亭集序》,成為國寶中的國寶。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