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華夏曆法 日月同光

中國對天文的研究,按歷史記載,是全世界最早的。二千五百多年前,古巴比倫人根據太陽環繞天球運行一周定為一年,又把這運行軌迹分為四等份,定出了春分點、夏至點、秋分點、冬至點,而分出了四季。

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國已用土圭觀察太陽投影,確定了四季,商朝已普遍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節氣來指導農作、畜牧、生活、養生。到了周朝,文王、武王對曆法、占星、問卜更加重視,在商朝沿用的四個節氣基礎上加入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我們現在仍稱農曆為夏曆,是因為夏朝把寅月(即現在的一月)作為歲首的一月,並稱之為正月。但後來,凡是改朝換代,就改曆法,商朝以丑月(即現在的十二月)為歲首,周朝以子月(即現在的十一月)為歲首,秦始皇以亥月(即現在的十月)為歲首,由於秦始皇名政,正月的正犯了他的諱,所以,下令把正月的正讀音升調,變成「蒸」。

到了漢武帝,這位文韜武略的天子,在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委任太史公司馬遷與中大夫公孫卿牽頭,與曆法專家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多人,合力創建了《太初曆》,並即時實行,採用夏曆「正月建寅」的本子,寅月為歲月,一月,並順應民間已習慣了讀法。正月的正仍讀作「蒸」。這曆法改革非常成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鄧平把二十四節氣加入其中。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