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20年逆轉觀影文化

在香港,9成以上戲院主打商業片,只有極少數戲院會放映另類片種,而最近慶祝成立20周年的百老匯電影中心(BC)更是表表者,其選片一直不受市場影響,加上總監麥聖希也是一位超級戲迷,喜歡搜羅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好戲,配合近年漸趨成熟的電影節文化,給這個曾被譽為「東方荷里活」的小城市,孕育出另一種觀影文化。

早期反應冷淡

曾幾何時,一間影藝,一間新華,再加上藝術中心,令灣仔成為一眾電影狂迷每日流連的地方,但好景不常,受經濟因素影響,新華戲院於90年代結業,藝術中心亦減少了電影播放,觀眾能夠接觸另類片種的機會買少見少,主流商業片彷彿是影迷唯一的選擇。及至1996年,BC於油麻地開業,香港的觀影文化才開始起了變化。麥聖希說:「開業初期,BC的4個影院都是放映藝術電影,但礙於片源不足,加上喜歡這類電影的觀眾不多,市場反應冷淡。還記得有次主辦了一項以20年代超現實主義電影為主題的放映活動,選映了心目中一齣經典好戲《一條安達魯狗》,無奈入座率欠佳,觀眾寥寥可數……不過,這情況在數年後開始改變,隨着各種電影活動和電影節的推廣,配合傳媒的教育和網絡發展,觀眾能夠從不同渠道獲得電影資訊,口味亦開始轉變,令愈來愈多人對另類電影產生了興趣。」

拉近觀眾距離

麥聖希表示,現時的核心觀眾主要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他們不但追求官能刺激,更希望從電影中得到啟發和精神上的提升,所以較易接受一些題材獨特的電影,以紀錄片為例,過往觀眾多認為這類片種比較沉悶,很少會入場觀賞,但近年上映的《乾旦路》、《尋找隱世巨星》、《爭氣》,以至《走過披頭歲月》,均有不錯的口碑。除了紀錄片,近年多了年輕觀眾希望通過大銀幕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因此以色列、印尼、伊朗等冷門國家的電影也漸漸受到關注,而BC在開拓觀眾視野方面做了不少工夫,放映以外,又不時舉辦座談會,甚至邀請導演進行映後分享,讓觀眾對影片了解更多。麥聖希補充,BC有別於影藝,其角色好比一道橋樑,旨在拉近觀眾和戲院的距離,所以在藝術電影以外,亦會放映一些有質素或充滿個人風格的商業電影,如去年的《Mad Max》、Tim Burton的《柏鳥小姐的童幻世界》和Christopher Nolan的《黑夜之神》等。

看戲要有系統

比起主流電影,藝術電影的宣傳不多,通常要靠口碑來引起關注,所以BC的排片策略有別於其他戲院,很多時會以「特別放映」的形式推出影片,反應好才加場,麥聖希解釋:「主流電影很易製造熱潮,觀眾會一窩蜂搶飛,因此每日可以放映多場;藝術電影相對慢熱,若以這種排片方式上映,很大機會在數天內落畫,最終浪費了一齣好戲。」

對很多人來說,或會覺得藝術電影的內容太深奧,不懂得從何看起,麥聖希說:「只要有系統地欣賞電影,可望感受到箇中的脈絡與趣味,例如以國家為切入點,連續看幾齣同一地方的電影,就能領略其電影文化。其實BC不時舉辦主題活動,讓觀眾於短時間連續欣賞同一導演的作品,藉此了解其風格、視野和技巧。特別推薦加拿大年輕導演Xaiver Dolan與法國導演François Ozon,二人的作品充滿個性,非常適合初接觸藝術電影的戲迷。」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蔡浩文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