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童樂空間

兒童遊樂場除了能讓小朋友盡情玩樂,還是一個讓他們交朋結友、進行親子互動、學習社交、增進知識的社區公共空間。幾位就讀園境建築專科的大專生,憑藉童年的愉快經驗,為本地遊樂場注入創意,設計更在遊樂場設計比賽中奪冠。值得一提的是,獲獎作品有機會實物化,把屯門公園變身為一個共融遊樂空間,屆時區內小朋友又多一個好去處。

打造無障礙樂園

香港的70、80後,不少人兒時都愛到社區遊樂場盪鞦韆、瀡滑梯、玩蹺蹺板……以及與一眾年齡相若的小朋友玩耍,彼此消磨愉快的課餘時光。反觀時下的小朋友,物質生活豐裕,但大多沉迷電子遊戲產品,喜歡「篤芒」多過參與戶外遊樂。

能自由跑跳的孩子少到遊樂場玩,而渴望出外玩耍的傷健兒童,卻因遊樂場缺少相關配套設施,只能望場興嘆。早前,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雖然84%的受訪家長認為,其傷健子女能在合適的遊樂場進行戶外活動十分重要,但逾60%的傷健兒童卻甚少到遊樂場玩,因為近半數家長認為生活社區沒有相應設施。

而為了提升現有遊樂場的吸引力,打造共融遊樂空間,智樂Playright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舉辦「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概念比賽」。比賽以屯門公園為設計藍本,鼓勵參賽者發揮創意,讓不同年齡、能力、背景的兒童都得到愉快的遊戲機會。

爬蟲動物主題

賽事分專業及學生兩個組別,其中學生組吸引29支隊伍參加;而於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THEi)就讀園境建築學科的羅逸文、鄭曉霖、林靖衡同學,憑作品「爬上爬樂」奪冠。

林靖衡表示:「作品以爬蟲動物為主題。之前我們參考了各地遊樂場的設計,最欣賞的是美國紐約展望公園附近的自然遊樂區。它把樹木、流水等自然元素變成遊樂設施,很受小朋友歡迎,正與我們小時候的玩樂體驗不謀而合;於是決定構思一個自由的玩樂空間。」

該設計將遊樂場分為5個區域,各有教育功能。鄭曉霖解釋:「場內所有設施可供不同年齡的傷健兒童參與。『爬爬樂』區設可攀爬的滑梯,小朋友互相幫助大家攀爬,在玩樂中學習共融;『拼砌樂』以巨型七巧板拼出爬蟲動物,可供親子互動。我們希望用遊戲帶出教育訊息,如『救救烏龜』可用水槍射水滋潤石龜、『榕樹植物徑』讓兒童接觸植物刺激感官觸覺、『尋蛋樂』則可在沙池內找海龜蛋,讓兒童認識自然生態。」

寓教育於遊戲

有志於畢業後成為園境建築師的羅逸文,認為香港現時的遊樂場較單一化,欠缺獨特性。他說:「我們遊樂場的主題,配合屯門公園原有的爬蟲館,使整個教育意念更為豐富,相信是我們勝出的原因之一。」對於能將課堂知識學以致用,再加上作品有機會實體化,他感到十分興奮,希望利用比賽獎金到海外參考他人的優秀設計,例如新加坡的園林建築。

專業評判團讚賞其設計,認為充分體現了「無障礙、具新意、多元化、多感官刺激、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比賽主旨;亦考慮到場地的周邊環境及設計,呼應屯門公園爬蟲館的特色,充分運用場地空間布局。而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署理系主任陳元敬亦表示,很欣賞同學的意念:「該作品的滑梯、水池等設計,鼓勵小朋友在一個開放空間中自由玩樂發展,同學意識到近年遊樂場過於着重安全性,反而削弱了兒童評估風險的能力,其設計能夠平衡安全與玩樂,頗為難得。」

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概念比賽得獎作品展

日期:即日至11月15日(10:00am~8:00pm)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3樓

查詢:2898 2922

撰文:江樂韻

部分攝影:陳富權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