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南準 前衞電視迷

電視的面世,讓無數人為之着迷,它不但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還不斷衝擊人類的思想、創作,正如已故韓裔藝術大師白南準(Nam June Paik),半世紀前已洞悉電視機作為創作媒介的可塑性,先後打造出《磁鐵電視》、《電視大提琴和錄影帶演奏會》等驚艷之作,後期更嘗試把衞星傳送、機械人、激光等技術融入作品之中,當中顯示的實驗性與前瞻性,頗值得大家細味與深思。

死後首個個展

被譽為「錄像藝術之父」的白南準,離世接近10年,展覽「白南準:晚期風格」乃高古軒畫廊從白南準遺產管理委員會取得全球代理權後,首度在港舉行的白南準個展,一口氣帶來19件傑作,包括藝術家晚年製作而又從未公開展出的錄像雕塑、油畫及素描,還有多件60至80年代的重要作品。策展人John G. Hanhardt表示,若論藝術創作的闊度與深度,白南準確實給新一代藝術家帶來不少啟發,除了在創作素材上引入電視機、播音機等配件,其作品內容更預示了閉路電視、互聯網、自拍、符號化等現世文明!

創作具實驗性

白南準曾這樣說過:「如同拼貼代替了油畫一樣,電視顯像會代替了畫布。」回顧白氏的創作人生,確有不少實驗性作品涉及電視,像展品《蠟燭電視》便是藝術家早期的創作—把電視機的主體拿走,只留下一副框架,中間放了一根蠟燭,搖曳的燭光取代五光十色的電視畫面,並具有即時性。同場展出的電視裝置《無題》,乃白南準臨終前1年的作品,一組古董電視機循環播放早年Joseph Beuys與John Cage的互動表演,電視機屏幕與外框則滿布塗鴉文字和公仔圖案,為創作添加了童趣與層次。

重演經典之作

佛像是白南準又一重要創作命題,借用東方哲學的象徵符號,聚焦人心佛性及有關禪學的價值觀。矚目之作首推1963年創作的《電視佛陀》(TV Buddha),藝術家把一具古老的佛陀雕像置於電視機前,機後放了一部監視器,把佛陀的即時形象傳輸到電視螢幕,營造出閉路電視似的有趣效果……是次展覽帶來的作品《金佛》與《伸手立佛》,可說是重演經典之作—一尊金佛面向一台電視,屏幕上則播放着實時拍攝的金佛影像,當兩者自身互相對望,時間卻在平靜地流逝,背後既隱含一種哲學,也預示了自拍模式的雛形。

盛載個人回憶

John G. Hanhardt補充:「通過今次展覽,觀眾可一睹藝術家如何把電視的可塑性,以具創意、詩意的處理手法演繹出來,當中有部分是改造電視外觀的裝置,亦有部分是結合電視與特定主題的創作。」順帶一提,展覽中有一件自傳式作品,名為《運河街359號》,創作於90年代,當中盛載着藝術家的真摯回憶,例如那座質樸的木枱放有George Maciunas(激浪派發起人)的三角木塊,抽屜裏則存放了小野洋子的書信,還有Ray Johnson的信件、歐洲新進藝術家的活動剪報等,具體記錄了藝術家在紐約工作室的生活點滴。

Profile

1932年生於首爾,韓戰期間曾暫居香港避難,後來輾轉到日本和德國留學,主攻音樂與哲學。1958年認識了美國前衞音樂人John Cage,啟發他接觸具實驗性質的藝術創作;及至60年代受激浪派(Fluxus)影響,讓他正式確立以電子影像、傳播科技等元素融入藝術創作的獨特路線,更被譽為錄像藝術之父,代表作包括1974年創作的《電子超級高速公路》。2006年,白氏卒於美國邁亞密,享年73歲,其作品現藏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

白南準:晚期風格

展期:即日至11月7日

地點:高古軒畫廊(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7樓)

開放時間:11:00am~7:00pm

網址:www.gagosian.com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莫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