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時光:鈔票上的文化(上)

一個政府的管治理念,絕對可以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找到蛛絲馬迹。就以鈔票上採用的肖像或圖像為例,我認為理應是當地最具代表性或最被重視的東西,也最能夠反映出執政者所希望宣揚的信念。

以殖民地時代的香港為例,印在鈔票上的,大多數以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或其他王親國戚的嘜頭為主,擺明車馬要凸顯英國人的主權地位。中國100元的人民幣鈔票上的毛澤東肖像亦已經沿用多年,其流通量之廣泛、地位之超然,大家有目共睹。而背後的設計理念,事實上兩者可謂殊途同歸,都是無時無刻在提醒你——誰是老細!銀紙當然愈多愈好,這便在潛移默化中加強了民眾對相關人物的認同,不正正是一種高超的洗腦伎倆嗎?相反,民進黨於2000年政權交替後便旋即發行新鈔,旨在去蔣介石化之餘,也連帶打擊國民黨的威望,以彰顯新時代來臨之假象。

回歸後的香港,特區政府不敢明目張膽將毛澤東鄧小平一干人等放在鈔票上,所以紫荊花、滙豐銀行、青馬大橋等軟性圖像就大派用場,以塑造和諧與經濟掛帥的氣象,表明與政治保持距離的立場。但可悲的是,原來香港也是一個重商輕文的地方,好像完全找不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或學術宗師作香港代表,開宗明義地印在鈔票上讓700萬市民景仰。

網址:www.facebook.com/lamwaimei/

寫作人「日本村姑」•林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