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通勝與通識教育

自古以來,《皇曆》都是御用、官用的,起碼要七品官才有資格獲中央發放。那麼,民間如何計算日子呢?且看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前赤壁賦》的演繹:「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年的秋天,望是陰曆十五,既是過了,過是望日,即是七月十六日。當時蘇東坡被貶,下放到湖北黃州任縣級團練(地方駐軍)的副使,七品還不到。宋代後期,一位考官發現,考生記錄日子常有差異,是因為沒有國家統一發放曆法所致,各自以月圓月缺,加上星象計算日子。於是,向朝廷提議,請司天監與翰林院協調,修編簡明曆書,方便讀書人確定日子。結果,《皇曆》走進民間。

清代末年,民間利用《通書》推行「通勝識教育」。根據滿清政府編纂的《時憲書》有關曆法,加上《三字經》、《二十四孝》、《百家姓》、《增廣賢文》,以及一些天文、手相、占卜的基本常識,編印《通書》。廣東人認為「書」與「輸」同音,不吉利,於是將《通書》叫作《通勝》。至於現在流行的《萬年曆》始於何時,容後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