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作為本港唯一一家股票交易所,行政總裁一職肩負起港股市場發展,人選自成市場焦點。就在前任李小加去年底卸任後第40天,該所終於拍板由美資大行摩根大通的現任私人銀行國際市場首席執行官歐冠昇接掌,成為史上首位外籍舵手。時值本港政局動盪,外資憂慮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受損之際,此舉似是刻意標榜「國際化」招牌未變,藉此安撫人心!
誠然,自李小加宣布辭任以來,有指新人選必須是熟悉內地金融的華人大班,才能更好發揮中港融合,獲內地信任,惟今次結果是跑出一名「老外」來,相信令不少人跌眼鏡,甚至提出質疑,尤其是當下正值中美全面對壘的敏感時刻。
這些年中資在港股的參與度不斷提高,中企佔港股比重逾七成,且今年內「北水」持續湧入,外資及港資則趁勢沽貨減磅,頓時予人「紅色資本」接收港股之感。
之不過,若細心一想,內地本身已有滬深股市,用不着港股降級成第3個本土市場。反觀,在中美爭霸下,內地在戰略上更須保住香港地位,以充當內地資產定價中心,協助中企接觸國際資金,有利其融資以支持業務發展。因此,在港股市場的金融管理團隊任命上,選擇具有國際視野,能協助推動國際金融業務,吸引更多外資有信心赴港及留下投資,也符合國情需要。
縱使華人金融圈不缺將帥之才,但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已由洋人歐達禮出任,如今又委任一位外籍美資投行大班出任港交所舵手,相信這個「歐氏派」組合意義在於3方面:其一是顯示外籍金融專才願意在港發展、變相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給予肯定;其二是擬藉這些專才的國際背景,更好地理順與外資業者關係,讓他們安心繼續在港發展業務;其三是雖然近期中資對港股參與度顯著提升,但當局要表明並非試圖趕絕外資,香港仍貴在其「國際化」。
始終,美國現時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元霸權雖然因為美國政府抗疫無方,要濫發鈔票救市而逐漸失色,但依然是華府的金融利器,中美金融利益必是個大戰場。在內外衝擊下,「紅色資本」積極介入,穩定了香港金融市場,這僅是首步,往後還須努力保持國際獨特角色,爭取外資信任繼續積極參與,鞏固多元地位,才算是成功突破美國金融圍堵。否則單靠中資獨撐港股,自說自話,塘水滾塘魚,鼓吹A股化的把戲,缺乏外力接貨,不見得會有好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