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成為美國集資市場「寵兒」,新加坡擬伺機搶SPAC亞洲「頭啖湯」,以圖分一杯羹。市場認為,香港交易所(00388)應思考如何力爭上游,吸引更多國際級企業來港上市,保持市場競爭力。
據外媒報道,新加坡交易所計劃在兩個月內,就是否允許SPAC到當地掛牌展開正式諮詢,並已與國際銀行和有關企業進行磋商;若事成,可能成為亞洲首例,繼而瞄準希望投資科技新創事業的資金。新交所監管公司首席執行官陳文仁指出,該所已經收到了許多相關的意向書,而該所認為,SPAC能讓發行人更快進入市場及更大的定價確定性,將惠及當地及區內的資本市場。
有投行界人士認為,新交所近年面對退市潮,在新股上市方面亦難以與香港「對撼」,而本港大力打擊「殼股」之際,相信SPAC難以在港成事,故新交所以此作為出路,認為香港要研究如何再拓寬市場深度和廣度。
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合夥人蔡偉榮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新交所股票市場交投淡靜,難以吸引企業在當地上市。相反,香港股市流動量高,加上中資概念股「回歸」、中國獨角獸企在港上市的支持下,即使星洲設立SPAC,亦不會對香港作為亞洲集資中心地位有大影響,不過認為港交所及監管機構宜觀望SPAC的發展。
對於本港會否加入SPAC戰場,港交所發言人指,該所不時研究加強或改革上市制度的各個方案,既致力提高香港新股市場的競爭力和吸引力,亦確保能維持市場質素。香港是亞洲領先的環球上市集資市場,於2020年共迎來了140多家新上市公司。
蔡氏直言,雖然「香港集資能力不是問題」,但市場估值、上市後融資,及投資環境不及美國,故國際企業在港欠奉。他認為,企業上市後若能迅速納入互聯互通機制,獲「北水」買賣,能帶動企業股票流動量,有助吸引國際企業在港交所落戶。
雖然港交所近年銳意拓展國際市場,甚至將「連接全球」列入3年戰略規劃中一大主題,以進一步加強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地位,惟國際公司來港上市仍是「小貓三四隻」,僅有百威亞太(01876)、德視佳(01846)等新股。
港交所發言人指,該所去年推出了MSCI亞洲及新興市場指數期貨,讓香港作為亞洲領先衍生產品交易樞紐的地位更加穩固,亦進一步面向國際,加強與全球不同資產類別的投資者的關係。另外,該所去年已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及多項市場微結構完善措施,均有助持續提升其成為首選國際目標市場的吸引力。港交所將致力締造更有動力、更多元化的香港市場,並將把握區內以至其他市場的增長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