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衝擊環球經濟,「隱性」債務違約浪潮隨之而至,形勢如同○八至○九年金融海嘯時期。國際評級機構穆迪預期,全球將有更多企業透過交換不良債務,以緩解流動性及償債壓力。分析認為,企業相關做法僅能暫時「吊命」,料當中約四成企業難逃三年內破產的命運。
外電引述穆迪指,由疫情引致的經濟衰退及油價急挫,將導致不良債務交換數量大增。相關做法有多種形式,如借款人(企業)向債權人建議,延長債務的償還年期、提供重組或全新債務以更換債權人現有債務等。
債權人或基於各種原因同意有關做法,如認為借款人可扭轉困局,或一旦公司清盤,資金損失更高。事實上,相較逾期不還款,不良債務交換的做法,使市場更難察覺公司陷入財務困境,惟債權人通常會蒙受損失,即所謂「隱性」債務違約。雖然這樣或可避過公眾偵察,但難逃評級機構目光,會將之視作違約。
穆迪今年三月發表報告,提及市場上不良債務交換規模佔總違約的比例擴大,由○八年前約一成,升至約四成。紐約大學所羅門中心信貸和債務市場研究主管Edward Altman質疑,不良債務交換僅能紓緩短期財政壓力,企業最終破產機會仍高企。
事實上,位於疫情「震央」行業生意慘淡之餘,亦融資無門。荷蘭國際集團銀行大中華經濟師彭藹嬈指,航空、酒店、旅遊等行業信貸風險較高,融資成本及難度增加。惟她指,環球央行相繼減息,未受疫情直接打擊的行業,發債成本回落。若企業捉緊低息機遇作債務再融資,有助降低資金壓力。另外,由於內地需求市場龐大,隨着疫情受控及復工,認為除航空業外,其他行業信貸風險仍可控。
展望亞洲信貸前景,滙豐環球投資管理亞洲信貸主管梅立中指,各國央行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不少亞洲企業除保持充足現金流外,基本面穩健,可抵銷潛在的系統性違約風險。其中,內房企業為亞洲區發債主力,他指發債較活躍的多為龍頭,很多發債經驗逾十年,且已完成不少債務置換,短期償債壓力輕微,行業出現嚴重債務危機機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