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周一(二十日)止,今年已有十六家證券行發出停業通知,逼近去年全年二十二家結業水平;期內另有兩家證券行暫停營業。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未有評論證券行結業潮是否開始,但指業界向來「捱得住就捱」,不會輕言放棄。
他指,業界長期面對很大困境,惟憂慮牽動客戶情緒,而甚少對外「吐苦水」。雖然近月港股大市日均成交額逾千億元,但C組市場參與者(即排名第六十五名以後的中小型券商)佔整體交易量僅約7%,而大市成交中逾半成交是衍生產品、期貨期權對沖盤和程式交易,大多是中小型券商不會從事的投資活動,故中小型券商並沒有從中受惠。
他續指,近年低佣金證券行興起,而證監會加強監管孖展,證券行經營成本愈來愈高。新冠肺炎亦令老一輩投資者難以親身到證券行落盤,對中小經紀影響更大。他期望港府能為中小型經紀行訂立一套監管制度,減少營運成本等。
市況波動大,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出手增持股份以穩定股價。不過,根據《公司收購、合併及股份購回守則》,股東受限於「2%自由增購率」,難以大手增持。
張華峰認為,在特殊情況下,監管當局可考慮放寬大股東增持限制0.5至1%,即十二個月內最多可增持2.5至3%,以穩定市場信心。
不過,他認為有關放寬限制,只適用於特殊時期,否則條例的設立意義便會失效,亦不宜給予全部上市公司。他又表示,可透過「先增持後申報」方式進行,因為假設需要在增持前作出申請,所需要的時間變得較長,或令透過增持而穩定市場信心的效果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