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爆發,內地透過封城等嚴厲措施阻止病毒由武漢向全國其他地區擴散,初步看來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由於抗疫幾至陷於癱瘓的各市經濟活動,包括公共交通與製造等各行各業,也陸續有序恢復。
這次疫情無疑給今年整體經濟帶來無可估量的影響,內地的GDP下行顯然將無法避免,然而從這次疫情國內全民齊心努力抗疫的高度團結精神來看,疫症一旦成為過去,經濟動力必可迅速恢復,重新上路,因此我是看得比較樂觀。
相對之下,我們香港特區的情況卻令人擔憂。疫情是「天災」,終必將會成為過去,影響僅屬一時,而對於內地和本港同是一樣。但是,香港除了面對這次的「天災」,卻還要面對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從未休止的「人禍」,就算疫症成為過去,但是已經給「人禍」折騰了大半年以上,而奄奄一息的本地經濟,包括各行各業的經營,可說是雪上加霜,傷害更甚,要恢復舊觀,恐怕不容易。
剛公布的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因應社會民生受困,豪擲了1,220多億元協助各階層包括工商社會人士紓緩困境,將出現歷來罕見的1,391億元的年度財政赤字。
特區政府的用意十分明顯,但是花了這樣一筆的龐大金額,對於被「人禍」與「天災」同時折磨,而變得百孔千瘡的社會民生能提供多少幫助?效果倒是成疑,尤其是「天災」縱使過去,「人禍」卻仍然未解除,今年度本港經濟情況肯定是不容樂觀,負增長已成定局,只是數字多少而已。
困境之下各行各業自去年底以來凍薪、減薪、強制性的無薪假期與裁員等措施不絕,零售、飲食行業結業消息更是此起彼落。單是在證券行業,據報道自今年開始的兩個月內,已有超過7家以上的證券經紀行向香港交易所,發出了停業的通知,當中還包括了一家我已經離開了多年,並且具有國家級銀行背景的馬來西亞投行在港的金融證券行。此類結業情況,業內人士估計仍然是陸續有來。
證券行的結業,多半都是因為缺乏競爭力,致業務萎縮出現虧損,最終熬不住下去,而黯然離場。就像我上面所說的那家具有外資銀行背景的證券行,它宣布結業的理由是香港證券經紀業務面對的競爭加劇,令業務虧損多時,因此寧可考慮重新分配資源,放棄香港市場。具實力的證券行去向如此,其他實力不足,難有競爭能力的本地證券行,其處境不問可知。
惟我必須強調,證券行相繼結業的現象不能夠完全歸咎於這次「天災」或「人禍」。事實上,在這次疫症之下大部分行業包括餐飲、零售、旅遊,甚至政府服務,賽馬活動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因此需要縮短營運時間或停止服務,但是本地股市自農曆正月初五恢復啟市之後,至今卻從未停止營運。雖則大市波動加劇,卻無損氣氛,平均每天成交額大部分逾千億元以上。
因此,疫情嚴重之下,對證券業還算是十分幸運。說到始於去年中的「人禍」,本地股市有逾60%上市企業屬內企,營運基地都在內地,業務不受社會亂局影響,使恒指大部分時間能夠穩企高位,交投未出現嚴重萎縮,可知對證券業的營運實際影響較微。
說到底,證券行相繼結業,既不禍於這次「天災」,也不是由於過去大半年以來的「人禍」引起,而是由於特區政府多年以來的政策謬誤,忽略了協助有關業界生存所致,實際是另外一場的「人禍」。(積極不干預給港人帶來的遺憾--系列之七,未完待續)(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
作者: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