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評級被降有因 外資疑慮莫輕視

近月香港接連被國際信貸評級機構下調信貸評級及展望,可謂禍不單行。港府僅官腔式表示失望和不同意,卻未有針對疑問作檢討以釋疑慮,爭取重估。畢竟香港自詡是國際金融中心,打的是「國際牌」,吃的是「國際飯」,金融中心的有效運作離不開「信用」二字,斷不能說人家不理解就置之不理。香港沉淪豈是無因?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廿四年來首次下調香港信貸評級,由「AA+」降至「AA」,展望評級為「負面」,此乃自一七年穆迪和標準普爾下調香港信貸評級後,再有評級機構降港評級,實不宜以個別事件看待。此外,近日又有穆迪將香港的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理由離不開社會動盪持續三個月,政府和政策的效用未如預期,損害香港作為貿易及金融樞紐的吸引力,基本上看法與惠譽相似。

要知道,海外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退休基金,有嚴格的風險管理要求,普遍會參考國際評級機構就投資目標所發出的信貸評級,來評估投資的可行度,以規避債務違約的風險。雖然有指○八年美國次按危機前,評級機構未有及時發揮作用,以避免金融危機,惟時至今日,外資仍會廣泛參考這些機構的分析。獲其調升評級固然好,但凡被降級者,後果是相關的債務發行成本趨升,意味融資能力受影響,並會因應影響規模而反映在整體經濟表現上。

雖說香港坐擁逾四千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及逾1.1萬億港元財政儲備,未需依賴發債來維持公共財政,故財金官員可輕描淡寫,指降級影響不大,可企業卻有苦自知。自香港被降級後,與港府關係密切的港鐵公司被下調信貸評級及評級展望,未來鐵路基建進行的融資安排惹起關注;就連兩大藍籌銀行的外幣存款評級展望亦被下調至「負面」,間接而言會對存款戶構成影響。

香港是自由開放的市場,是內地與海外資金連繫的重要橋樑,過去的成功有賴在國際上提供卓越的專業服務,以高效制度、法治,以及信用來取悅海內外的投資者,維繫金融市場穩定。可這些年,港府的管治能力一屆不如一屆,經濟競爭力每況愈下、禮崩樂壞、亂象叢生,近期更弄到滿城風雨,殘局仍無法收拾。被降級是否毫無理據?值得香港反思和檢討。

可惜至今為止,財金官員一副「不同意亦不介意」的態度,誠然令人失望。禍來禍去因自招,他朝發現外資以腳表態才亡羊補牢,只怕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