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重建接22申請

政府重啟工廈活化,並推出2.0優化計劃,重建可獲放寬兩成發展密度。據本報統計,自去年十月政府宣布重推措施以來,城市規劃委員會已接獲至少22宗同類申請,重建樓面共近500萬方呎,當中涉及的新增樓面超過78萬方呎,個案集中在觀塘、荃灣及葵涌區。

觀塘麥士威地積率14倍

上述申請個案中,市區及新界各佔一半,當中以觀塘佔6宗最多,包括剛獲批的敬業街41號,該項目佔地約21,981方呎,准建1幢32層高寫字樓,可建總樓面增至約32.9萬方呎,較密度放寬前,多出約6.5萬方呎樓面。

該區單單是鴻圖道,就有3宗擬議重建計劃,當中坐落於該街道350號的麥士威工業大廈舊址,以及32號的榮興利工業大廈,均已獲得城規會許可,地積比率准由12倍增加至14.4倍。可建總樓面分別約27.6萬及14.1萬方呎。其餘市區個案則坐落於紅磡、大角咀及新蒲崗。

荃灣紗廠舊址申建21層

至於舊式工廈林立的新界區,業主亦藉着活化計劃的機會提出重建,其中荃灣、葵涌區各錄4宗最多。位於荃灣沙咀道8至14號的中央紗廠舊址,擬放寬兩成密度,以11.4倍地積比率,興建1幢21層高的工廈,總樓面達57萬方呎,是規模最大的同類申請個案。

普縉集團執行董事及企業發展部總監(估值及物業管理)張聖典稱,工廈業主向地政總署提出活化前,要先獲城規會同意,故申請數字直接反映業界意向。在該措施下可獲放寬樓面,釋放發展潛力,是吸引重建的最大誘因。

不過,他認為個別地區的配套已開始到「樽頸位」,如觀塘、九龍灣等,城規會需要做好把關工作,如對交通流量的評估等。

地政總署指出,新一輪活化工廈計劃涵蓋6項措施,當中4項包括重建、整幢改裝、擴闊緩衝層的准許用途,以及藉改裝提供過渡性房屋,並需向該署作出申請。截至七月底,暫接獲了3宗重建申請,兩宗位於九龍,餘下一宗為新界個案。

是次的活化計劃以加大總樓面作誘因,促進舊式工廈重建,與第一輪鼓勵整幢改裝有所不同。該署亦指,截至今年六月底,首輪活化計劃已批出173宗整幢改裝申請,以及全數22宗重建申請,樓面涉逾2,550萬方呎,尚有17宗整幢改裝申請仍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