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港人疑資料被盜 虛銀快開業 專家籲提高保安意識

數碼及手機銀行服務愈來愈普及,市民更樂於使用理財平台協助揀選金融產品。有調查發現,八成港人懷疑自己的個人資料有機會被盜取,五成人更認為香港的數據安全問題會愈來愈嚴重。有專家提醒市民,使用第三方理財平台服務前,必須先清楚了解營運商的背景。

理財平台服務供應商CompareAsiaGroup行政總裁Sam Allen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全無分行的虛擬銀行即將在香港開業,令市面上的金融服務更五花八門,包括基本銀行服務、電子錢包、保險產品等,理財平台有助分析市民的個人資料及信貸紀錄,並為其選出最優惠及合適的金融服務。

須了解第三方平台背景

然而,理財平台積極拓展服務,亦引起市民關注個人資料私隱,CompareAsiaGroup去年底訪問逾500名香港人,有八成受訪者不知道「個人資料」的具體意思,包括所指的資料內容或類型,同時希望第三方平台使用其個人資料上,客戶應有更大的控制權。另外有四成人更承認自己曾是資料被盜的受害者。

事實上,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大力推動銀行業開放應用程式介面(Open API)已超過一年,目前允許銀行將產品資訊,如匯率資訊、存款利率及貸款產品資訊,接入至第三方比較平台,方便市民格價,並擬於十月底前,擴闊至讓市民透過第三方平台,處理銀行產品及服務申請,意味第三方理財平台將於市場上擔當重要角色。

隨時「被申請」個人貸款

Sam Allen指出,個人資料除了姓名、出生年份等基本資料外,更重要是市民的信貸資料,如不幸被不具認受性的第三方機構胡亂盜用,最壞情況或「被申請」信用卡或個人貸款,因此必須事先清楚了解理財平台的背景,如投資者資料及業務範圍,減低資料外洩的機會。

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表示,歐盟現時已有個人資料法監管第三方金融平台,相反香港只着重於管制銀行,未有重點關注銀行以外的機構如何保管客戶個人資料,意味現時在香港營運的理財比較平台監管不足。

惟他認為,如市民為保障私隱而選擇親臨不同銀行格價及申請服務,情況就如「重返石器時代」,無法發揮金管局鼓勵銀行業開放API帶來的便利,估計具歐洲市場經驗的國際企業提供的理財平台,其個人資料保安技術將較貼近國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