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孖展新招避監管

香港金融管理局及香港證監會早前發出通函,指有中資銀行集團透過迂迴交易掩飾孖展融資安排,市場消息透露,實際上券商「以投資為名、孖展融資為實」的方式及產品層出不窮。據悉,近年市場流行將上市公司大股東押股借貸「包裝」為票據發行,由券商旗下非持牌投資公司認購,曲線貸款予上市公司大股東,目的是避過監管耳目。

消息透露,自從券商的孖展業務被證監會收緊、中國證監會又要求在港中資券商收縮旗下財務公司業務之後,券商紛紛透過不同方法應對。除監管機構早前提及的有內銀集團通過私募基金及其他實體進行一連串複雜交易,藉此掩飾孖展融資安排之外,近年有不少「細價股」大股東透過如BVI公司等離岸公司或私人有限責任公司,發行具槓桿成分的票據,年期約為一年至一年半,並以其上市公司股份作為抵押品,認購票據者則為部分券商旗下非持牌投資公司,即券商變相向大股東提供股票抵押貸款。

市場:搵得一日錢得一日

業界解釋,這種融資方式愈來愈流行,一方面是發行票據很方便,另方面是想避過監管機構耳目,因為認購票據屬券商的「投資」行為,而且是透過旗下非持牌投資公司認購,「呢啲係券商自營交易,而且等如是場外交易,唔會受監管。況且,認購者不受《證券及期貨條例》監管,證監會話要管都無法可依。」直言:「證監會真係出手打擊至算,應該會繼續做,搵得一日錢得一日!」

中資行收超高息好和味

有投資銀行界人士表示,券商認購「細價股」大股東發行的票據,這種變相「按殼」行為早幾年已經存在,但因近年監管機構不斷收緊券商孖展借貸業務,發行票據近期可能較普及。再者,早前不少民營企業大股東押股的貸款陸續到期,但未能清繳欠款,加上中資券商旗下財務公司又不能再將貸款合約續期,因此券商研究採用這個方法增加。

一般而言,上述票據的抵押品普遍是流通性較低的股票,因風險因素,每單貸款的上限約為2億港元,認購者多為中資券商,目的是收取高息。

他直言,認購這類票據對券商而言是很賺錢業務,「首先,有國企背景券商借錢好容易同便宜,假設借錢息率係5厘、按殼利息係15厘,即係相差達10厘,所以中資券商好積極去做。」

除券商之外,亦有上市公司認購這類票據。資料顯示,早年有一家上市公司認購有抵押及有擔保優先票據,本金額超過1億港元,年息高達8厘,抵押品為另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公司認為交易產生的固定利息收入可帶來穩定現金流。

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證監會收緊孖展借貸,券商尋找應對方法很正常,但發行票據融資,大股東的成本較高,因票據有行政費,而且時間較長,但券商相對就非常「和味」。

當局高度關注複雜交易

隨着監管機構高調出擊,表示「嚴重關注」以複雜交易掩飾孖展融資安排,市場關注這類活動會否收斂?市場人士直言:「直至有券商被開刀才會收斂,但相信票據不再列明追收孖展條款,當券商追加抵押品時會低調進行,以免被證監會有口實話做緊股票抵押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