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企貸款監管鬆 一視同仁把好關

中國企業內部監控鬆散而至出現各種問題時有所聞。近日香港兩大金融監管部門罕有地發出「嚴重關注」的聯合通函,指一內地銀行集團在港的貸款審批及監控操作未盡完善,一則揭示內企的風險監控水平仍有待提升,二則反映中資在港金融業參與度日高之下,香港監管部門必須一視同仁,嚴格執法,守好金融系統穩定的大龍門!

香港金管局及證監會聯合調查後指出,發現有內銀集團在香港向系內公司貸款,以作一般業務及營運資金之用,其後該公司將所獲批的貸款,大額投資於一家由持牌資產管理公司成立的私募基金,而該基金是向由一家上市公司大股東所擁有的特定目的公司提供貸款,並以該公司股份作為抵押品。換言之,表面上是一項投資,實際卻是一宗保證金融資安排。

上述事件暴露了監控的問題,如此的融資安排涉及的最初對象是關連公司,但後來的貸款由私募基金投資變成一項支援保證金融資貸款的操作,其中的審批程序以及貸款風險評估都不盡相同,可能隱藏交易所帶來的金融風險。若然這種風氣不被及時打擊,甚至在業界盛行,後果難以想像。

無可否認,內地企業內部管控水平普遍仍與國際有一段距離,惟在港建立分支進行業務,就得遵守香港的法例運作,不能老是走灰色地帶,意圖避重就輕,瞞天過海。要知道,原來正常的業務貸款變成涉及抵押品流通性未明的抵押貸款,若遇上金融市場出現大幅波動,隨時會因為抵押品價值大縮水而被銀行追收貸款,甚至斬倉,對銀行股東造成損失之餘,更足以打擊投資者信心,威脅金融市場穩定。

由於過去幾年內地去槓桿及打擊走資,要調動內地資金進行海外投資的難度甚高。內銀藉在港業務的複雜架構,進行迂迴及欠缺透明度的融資安排,目的是爭取更多的借貸額度左冚右冚。這種將香港銀行業務操作「內銀化」方式,實不可長。

也許,在偌大的內企眼中,相對於內地業務,在香港的業務規模佔比很小,且內銀集團大股東都是國資,毋須庸人自擾。可是,香港之所以能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靠的是法治、監管和市場化。無論任何資金背景的金融機構,在港就得依法經營。今次雖是個別事件,但也足以視為警號。監管機構必須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角色,做好把關工作,絕不能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