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標賣樓成風尚 最重要具透明度

政府開徵一手物業空置稅事在必行,發展商為趕在新例實施前清理存貨,但又不想減價促銷,部分單位遂以招標形式銷售。可此方式透明度不足,若應用在一般需求較大的中小型單位,則影響廣泛,隨時令不熟行情的上車用家買貴樓。

過去,發展商以招標形式出售物業,多為豪宅或稀有特色戶,皆因這類物業供應少、客源稀,銀碼一般較大,買家多為投資者或專業人士,對物業市場具有一定認識,有足夠的途徑取得估值參考。而發展商以招標形式發售,亦有利於刺激出價,提高收入。

然而,今年首季情況明顯改變,香港銷售的五千多個新盤單位中,有逾兩成是透過招標形式出售,遠較過往為多,其中更有不少是中小型單位,情況令人關注。事實上,一般新盤的買家多為自住用家或上車客,未必熟識市況,能自行取得估值資訊的渠道有限,加上發展商提供不同的間接優惠,令新盤的實際估值較難掌握,透過招標形式買樓容易高估樓價,變成買貴貨,還容易造成樓價愈搶愈貴的現象。

據最新數字,香港的二手樓價已連升八個星期,期間累漲超過半成,各區私人住宅以至公居屋的破頂成交此起彼落,故新盤價格必會同步上升。因此,如果以一個透明度不足的方式銷售,買家隨時會因為擔心買不到心儀單位,寧願高價入市,變成「羊牯」。

面對各方批評,昨日地產界組織終謀對策,宣布即日起全新非豪宅樓盤,最少有兩成單位須以公開形式發售。至於貨尾單位若需要進行招標,相關文件要提交銷監局,及於樓盤網頁上載,並要列明優惠細節,以提高樓盤銷售透明度,發展商算是從善如流,未等政府出手,主動回應市場。

政府面對樓價高企束手無策,見到新盤招標欠透明度而不早作行動,美其名是讓業界自律,實際上是闊佬懶理,等到市場對透明度不足及不公平的銷售手法,有愈來愈大的不滿聲音時,政府才放聲氣要求業界自律,顯然是未盡所責保障消費者權益。

說到底,政府在施行房屋政策時,必須要顧及對市場的影響,密切監察並作出跟進。就如今次因空置稅等新政策即將出台,政府未有注意到《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容許發展商毋須為招標項目提供價單,造成漏洞,發展商紛紛透過招標銷售新盤,最慘無辜市民隨時要買貴樓。政府官員離地,施政未有深思熟慮,又一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