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內地出口受制三大因素

一九年潛在通縮是內地面對的經濟難題,過去數年供應端改革壓縮供應量,但隨着供應端政策鬆綁,價格難以支撐,導致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連續六個月下降。去年十二月PPI按月更跌1%,按年亦回落至0.9%。

供應端改革帶來的漲價影響已减弱,而下游需求段卻無法支持價格上升。觀察數據,以油氣開採、燃料加工、化學原料及製品等多個行業受到較大影響。

春節將至,筆者估計今年一月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將反彈,惟上游原材料價格疲弱,PPI仍有可能持續回落,甚至轉負。以正面角度出發,目前油價看似見底回升,但未必能夠改變PPI回落的趨勢,若再觀察其他資源價格,鋼價及煤價持續受壓,一月份PPI出現負數的機會甚大。

PPI下滑 恐陷工業通縮

此外,需求亦乏力,未來通脹上升的機會甚低。需要關注的是,隨着供應端生產限制持續緩解,工業通縮或即將到來。去年通脹回升,主要受食品價格反彈影響,但今年整體經濟形式趨於下跌,需求難以提振。

在工業領域,形勢就沒有這麽樂觀,如上文提及,觀察內地工業品價格,政策對供應端的壓制慢慢緩解,工業通縮將成為一個真正的議題。在去年下半年PPI明顯下滑,大宗商品價格全面回落,估計今年PPI將重新進入紅色領域,或達負1.5%。

在內需無法提振的情况下,出口會否是一條出路?內地最新公布的進出口數據都意外地倒退,市場觀點普遍對內地出口較悲觀,但最終會否有超預期因素可提振今年內地的出口?筆者認為需要觀察三個重點因素。

留意「一帶一路」及歐市場

首先是「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市場,十年前環球金融風暴後,內地外貿出口結構取得多元化發展,增強「一帶一路」主要國家出口的增速。今年環球需求雖减弱,但未必重返一五年的低迷狀態。若內地採務實態度,持續强化建設,「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終能成為穩定的出口市場。

其次是歐洲市場,無可否認投資市場對歐洲經濟的態度日趨謹慎,但歐洲經濟今年未必一蹶不振。當中,歐元匯率對歐洲經濟具重要的前瞻參考作用,特別是從領先一年的歐元兌換美元匯率與歐元區製造業PMI看似存在若干關聯性,若此理據成立,歐洲經濟今年或勝預期。若歐元區經濟表現尚可,內地對歐洲的出口亦有望保持穩定性。

生產商轉型 提升競爭力

最後是內地出口企業的生存力。目前內地生產製造業受不少負面衝擊,出口企業急需轉型,當中不少出口企業關注採用轉口貿易的可能性,同時亦積極以第三國或地區作為通道的轉出口方式,為生存而戰。

無論如何,為抗衡工業通縮,內地出口必須多元化發展,當中中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提升,作為維持環球市場對中國產品需求的關鍵。

溫天納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作者: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