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審視土策打造宜居城市

由政府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公眾諮詢活動中,提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希望推動社會廣泛討論不同選項的利弊、優次及取捨、凝聚社會最大的共識,然後形成一整套建議讓政府制訂開拓土地工作的整體策略。

然而,筆者認為在討論個別土地供應方式之前,應先為香港確立宏觀的整體經濟及社會發展目標,以引領制訂前瞻性的規劃策略,就環境的質和量兩方面進行綜合平衡要求,並按此檢視土地用途及土地供應來源,擬定明確的執行計劃。

土地短缺逾1200公頃

自七○年代起,政府約十年便會檢討全港發展策略。故在一七年,便提出未來香港發展策略研究《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

研究顯示,本港在未來三十年內的土地需求將不少於4,800公頃,而已落實或已規劃的發展項目所供應的土地僅3,600公頃,預計香港直至二○四六年,用作房屋、經濟及政府/社區用途的土地尚欠最少1,200公頃,而其中約815公頃的短缺預計在十年內出現。

然而,筆者留意到《香港2030+》內有關需求估算未有考慮到市民對於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的訴求,人口老化令醫療及社福服務設施需求增加等情況。同時研究亦未有考慮到國家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對香港商辦經濟用地需求的影響。

此外,研究中所預期的土地供應,當中存在不確定性。其中有210多幅具發展潛力的土地,遲遲未能展開改劃程序,亦面臨地區反對意見而須減縮發展規模或是擱置的風險。另方面,規劃提出的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元朗南等新發展區計劃,預計會在申請立法會撥款、收地賠償及遷拆重置等遇到不少挑戰,故此實際土地短缺數量或遠高於1,200公頃。

由於香港於過去近二十年沒有積極大規模創造可開發用地,故目前可供建設發展的「熟地」供應實在不足以應付住房、工商業發展,以及各種社區設施和運輸基礎設施發展。預計因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市民對生活質素改善的渴求,會持續增加對土地資源需求。

籲設立土儲添靈活度

筆者建議,香港應該建立土地儲備,在需求規劃方面預留彈性或緩衝容量。而土地儲備策略應是全面、透明及平衡,以提供穩定的土地供應。此外,亦可透過城市規劃及設計、創新的建築和景觀設計,建立一個可持續和公平未來的香港,在提升人口密度的情況下,改善城市的環境質素和宜居度。另邊廂,香港應對現有地區的規劃制度進行審閱,包括高度限制、地積比率及休憩用地供應等,同時應探索新的建築類型,提升生活質素。

港劏房數目達9.3萬個

要解決開發用地不足及供應不穩定的問題,香港應以開放而務實的態度去考慮專責小組提出的各種選項,如在宜居城市為本的策略性規劃引導下,對每種造地方案進行專業分析,提供靈活及多元的造地選擇。

目前香港樓價及租金不斷上升,而公屋輪候時間已超過5.3年,劏房數目更逾9.3萬個,且有持續惡化的趨勢。所以筆者衷心希望政府及社會各界持開放及務實的態度,採取積極的措施,解決香港土地房屋短缺的困局。

陳沐文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

作者:陳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