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糾紛擾攘至今尚未平息,而負面影響卻已開始反映在內地經濟數據上。四月份製造業數據顯示,新出口訂單持續下跌並失守50的盛衰分界線,為一年半以來首見。為免經濟失速,預期當局將力挺內需,不過,在增加對內需依賴的同時,宜留意副作用,尤其是要避免激化資產泡沫,否則後患無窮!
中國財新四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經季節性調整後為51.1,略高於三月的51.0,惟新業務增長連續第二個月下跌,新出口訂單為48.9,乃自一六年十一月以來首次出現萎縮,可見外部需求已響警號。較早前內地官方公布的四月份製造業PMI為51.4,略低於三月的51.5,而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按月雙雙下跌,廠商對未來一年經營前景的樂觀度跌至四個月低點。兩個統計數據不約而同顯示,中國出口形勢正轉弱,內外需求露疲態,為次季經濟增添憂慮。
出口形勢嚴峻,中國未來穩經濟就要依賴刺激內部需求,故見人民銀行上月突然調低存款準備金率,如今看來事出必有因。預期未來當局有必要在貨幣政策層面上預留調節空間,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經貿形勢。此外,觀乎近期外匯市場表現,美元在經濟數據勝預期以及憧憬加息之下轉強,而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新興市場貨幣則普遍向下。
單是近兩周,人民幣累計貶值逾1%。也許,人民幣貶值對提振出口有一定幫助,可是若中美貿易真的演變成貨幣戰,對經濟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會更大。近期官媒重申人民幣穩定基調未變,強調人民幣將維持在合理區間內雙向波動。事實上,利用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後遺症着實不少,除了令國際貿易關係複雜化外,匯率波動亦會增加企業管理匯率風險的難度,並可能引發大量資本外流。
因此,穩經濟的重任只有落在內需身上。除了稅制改革等措施外,催谷資本及房地產市場,也許能迅速地帶動內部需求。○八年金融海嘯後的四萬億元大水猛灌,雖在短時間內拉動了房地產、建材、家電等行業發展,但其後亦帶來嚴重的後遺症,如產能過剩、地方及企業債務急升,以及資產泡沫等等。
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內地未來兩季經濟增長將備受考驗,透過貨幣政策的適度微調可以起到扶助之效,但同一時間,房地產市場調控不能鬆,開放金融市場也得按部就班,加強監管,高度重視防範系統性風險,以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