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今年走向難測,人民銀行日前宣布定向降準,市場普遍叫好,因在去槓桿大方向下,這項旨在解決中小企融資難的舉措,顯示了人行聆聽市場聲音及快速應變。然而,貨幣政策的微調亦顯示了當局對經濟前景存有疑慮,有保增長的意味。
自今周三起,人行將大部分銀行的準備金率下調一個百分點,以用作置換中期借貸便利(MLF)資金,並釋放出四千億元人民幣的增量資金。由於MLF大量到期,加上內地銀行存準率處於較高水平,通過定向降準「先借先還」的方式,由企業集中繳稅而造成的銀行水緊情況,可即時獲得紓緩,並可針對性地加大對中小企融資的支持力度。
MLF是近年人行推出的新型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可提供中期基礎貨幣,期限一般為三個月。而金融機構藉提供國債、央行票據等作為質押品,所獲得的資金則須投放在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方面。可見,人行此次降準是精準投放,市場不應對貨幣寬鬆期望過高,只是由之前的實質中性偏緊有所微調而已。
事實上,內地當局始終對金融風險戒心重重,主要是部分國企槓桿高企、地方債偏高等問題,令到中國債務急速飆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十年前的一倍半升至當前的三倍。須關注的是,近年不少金融控股集團「野蠻生長」,通過虛假注資,騙貸收購不斷滾大資產,一旦市場逆轉,資產價格下調,骨牌效應下,銀行體系勢必遭衝擊。
雖然去槓桿方法不少,可通過打破「剛性兌換」,提高市場風險意識,以及股權換債權等市場化措施來減低債務水平,但前提是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宏觀環境下進行,讓當局可以安心改革,不用重走舊路,為救經濟而天量放水。雖然中國經濟今年開局不錯,首季經濟增長達6.8%,接近市場預期上限,股匯債市場亦尚算平穩。可是,經濟內外交困,隱患依然。
外圍最觸目的無疑是美國驟然發動貿易戰,不但恫嚇向總值一千五百億美元中國商品徵重稅,打壓中國的高科技企業,致使內地股市深受困擾,令到股本融資功能大打折扣,況且近年居民房貸負擔日重,對消費的增長勢頭形成威脅,也難怪有專家警告,中國可能最快今年第四季出現通縮。
綜觀今次人行降準,可算是及時向市場傳遞了正面信息,但貨幣政策始終是轉助角色,當局仍須在減稅等財政政策多下工夫,在兼顧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可為持續推進改革開放以及改善經濟結構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