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揠苗助長 環保車業受考驗

近年內地新能源汽車發展出現「騙補」問題,致使補貼政策改變,預計二○年將全面退出,取而代之是下周一開始生效的積分制。到底內地新能源汽車業能否成一門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仍須觀察。惟說到底,要促使汽車工業發展作出突破,還少不了政策和配套支持。故在制訂政策時宜小心拿捏,免令新興企業經營無所適從,最終不但政策目標落空、消費者蒙損,更要面對經濟損失。

內地自一二年制訂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規劃,一五年更將產業提升至重點領域。根據政策目標,到二○年全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能達到二百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五百萬輛。不過,內地去年生產新能源汽車才逾70萬輛,與兩年後的目標仍然還有很大距離。

傳統汽油車產業有着逾百年歷史,亦是支持經濟發展的支柱,要改變主流,單憑商界力量,顯然難成大事。內地自一四年開始以補貼方式扶持新能源車發展,偏偏補貼政策卻製造大量劣質車企呃補騙貼,產品安全質量成疑,行業發展未如理想。為了應對補貼政策所衍生的問題,內地自去年起逐步減少補貼,預期二○年補貼政策全面退出。

從昨日全國最大的新能源車企因電動巴士補貼減少致季度盈利大跌,顯見廢除補貼的打擊逐步浮現。大的車企如是,小的更不堪,這也許是行業自然淘汰的必經之路。可別忘記,尚有不少領了新能源汽車牌照的地方車企尚未正式產銷,未來發展何去何從,值得研究。若未來在降低成本、提升技術及效能方面未能取得突破,只怕產品價格變得愈來愈貴,無法競爭。

為配合補貼政策逐步退場,下周一開始實施的積分制,具體是要求車企自明年起有一成產量須符合低排放要求,未達標的要向其他車企購積分,變相令生產越多大排放量車輛的車企面對更多懲罰,而新能源車企則獲得額外補貼。政策由巨資補貼、財政鼓勵,轉變為強迫既得利益的傳統車企補貼新能源車企來推動行業。

除了政策退場的步伐值得斟酌外,市場上硬件的配套亦是關鍵所在,所指的是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維修難等,顯然還須政府加強規劃和投入。最怕是政府之手退得太快,苦望本土新能源車企能自力更生茁莊成長,到頭來卻是揠苗助長,不單令企業走進窮巷,更關係到國家汽車工業發展和經濟命脈,實在須要謹而慎之評估政策成效,並作出適當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