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銀行體系風險響起「紅色」警報,國際清算銀行(BIS)於最新的季報中直接點名,中國及香港為最有機會出現銀行體系風險的地區之一,不論於債務及供款佔入息比率中,均達警戒水平,尤其是香港發展商的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GDP)高達三成。不過,金融管理局回應指,香港的金融活動頻繁,情況難與其地經濟體比較。
香港整體債務水平成國際焦點,根據BIS報告,二○一六年香港貸款佔GDP比例與長期趨勢偏離,其差距指標高達30.7,顯著高於9的警戒線。其中,香港銀行貸款予發展商的規模,已相等於個人按揭總額。根據經驗,發展商貸款總額高企和上升,意味着樓價難以持續高企,更會為銀行業帶來壓力。
BIS指出,香港地產發展商的股東回報率在一六年已跌至約6%,儘管發展商債務佔GDP水平回落至約30%,惟於全球26個地方之中仍位列榜首,主要受香港樓價升勢影響。
金融管理局發言人回應指,BIS列明該報告中的計算方法受到限制,包括沒有將推行宏觀審慎措施帶來的緩衝考慮在內,尤其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跨境貿易及金融活動廣泛,相較其他經濟體,需要較大資金流及槓桿作境外金融活動,情況與其他地區有別。
宏觀而言,BIS認為亞洲區地產發展商基本面惡化程度令人憂慮,擔心當樓價下跌及市場利率上升時,發展商更易遭受衝擊。由於大部分發展商的債務來自銀行,並以浮息為貸款利率基礎,一旦利率上行,將推高發展商債務成本,而未來環球「收水」或令發展商要減價賣樓,推低樓價。
大新銀行(02356)經濟師溫嘉煒表示,從BIS報告可見,香港發展商債務佔GDP比率已於一四年觸頂回落,認為可歸因於發展商透過發債融資,預料有關比例未來仍會處於高水平,不過,即使香港加息推高發展商利息成本,由於預期加息步伐不會過急,發展商償還貸款能力不輕易受影響。
恒生銀行(00011)首席經濟師薛俊昇認為,報告中的數據僅為評定香港經濟及金融穩定性的其中一項指標,坦言「需要夾好多嘢一齊睇」,目前不見得有巨大潛在風險會令香港經濟面臨逆轉。
他又指,據金融管理局數據,至去年十二月底,建造業及物業發展與投資的貸款達1.47萬億元,佔在香港使用貸款約22%,認為相關比率與十年前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