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國企改革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部分,可今年以來進度緩慢,上半年中央企業營收似有改善,但實際上央企虛構收益並不鮮見,地方國企改革諸多障礙。說到底,加快推進制度變革,優化「國有」與「企業」功能配合,才能突破框框,免得虛耗時間,令努力也變得徒然。
事實上,央企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頭戲,為了提升效益,推動現代化管理及市場化經營,制度變更是必須的,尤以集團公司制度改革更備受市場注視,部分敏感行業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而更多的是轉為股權多元化企業,藉着推動公司制來與市場化接軌,根本性地提升國企的競爭力。可惜的是,今年來央企完成集團層面改革的不足半百,進度令人關注。
在這個背景下,六月下旬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央企改制實施方案,而國務院亦印發通知,明確指今年底除了中央金融、文化企業之外,要全部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總算是給出一個期限。事實上,截至今年三月底,央企的負債率高達66.5%;截至六月底,國企及央企負債總額同比增加11%及9%,地方國企更增達14%。究竟如何為國企降低槓桿,已是水浸眼眉的大事!
誠然,針對內地國企改革問題,純粹實行市場經濟與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將西方一套生搬硬套,並未能切合內地市場的實際需要,這亦是近年國企改革進度未盡人意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未來必須要務實地將中國特色管治與現代企業制度結合,才能有效執行圍繞政企分家、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等改革路線。
針對央企制度改革,畢竟要付出成本,但效益卻難以即時顯現,政府宜於資產評估、稅務以及土地資產處置等各方面積極扶持並主導進行,若再光靠下「政令」來處理,只怕事倍功半。
可以預期,下半年國企債轉股將會提速,要根本地解決國企高槓桿但低效問題,就必須明確國企的經營目標,改變以往多元化經營,周身刀但無張利的「大而全」路線,取而代之是加快剝離非核心業務,整合行業資源,將主業做專做優、做大做強。
其實,公司制的意義,不獨是實行市場化的經營機制,還須配合混合所有制、董事會制度及市場化選聘等改革,建立明確分紅及退出機制,鼓勵企業積極經營等,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擺脫國企管理人浮於事和大鍋飯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