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推出之後,出現「南熱北冷」,這某程度源於香港投資者對內地股票市場並不熟悉,加上滬股通中不少大型A股同時已在港上市,故散戶興趣不大。不過,即將開通的深港通多了中小股選擇,較合散戶胃口,不妨及早了解兩地股市差異,做足功課,以免錯失投資機遇。
深港通落實後,可買賣股份數目增加,深股通可投資範圍約有880隻股份(市值60億元人民幣或以上的深證成分指數和深證中小創新指數成分股,以及有發行H股的深圳A股),惟要留意當中約200隻來自深圳創業板的高科技、高增長股票,目前只限機構專業投資者參與,一般投資者不能買賣創板股。
港、滬、深市場各有不同,投資者宜先了解市場結構。港股以傳統金融行業佔比最大;滬股市場以金融、大型企業為主;深股則以民營企業、新經濟中小型股佔較多。深股平均市盈率高達40至50倍,個別更逾百倍,高於滬股及港股平均市盈率約15倍及10倍。
另A股以散戶為主,主要是跟消息炒,不太理會基本因素,以中小股及新經濟股為主的深市炒風更甚。很多時候股價會大上大落,完全脫離基本因素。
滬深市場中,有一些股份名字前加上「ST」或「*ST」,ST即Special Treatment(特別處理),代表該股已被上交所或深交所實施風險警示。ST股已連續兩年錄得虧損,而*ST股,就是連續三年錄得虧損,且有退市風險。於滬深兩市,股份升跌幅度限制為10%,ST股的限制則為5%。
滬股通股份一旦被實施風險警示,投資者只可賣出,不能再買入。若然手上持有此類股份,應如何是好?中國銀盛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郭家耀指,可留意股份被列入ST股的原因,如果是業務周期的問題,周期後可解決的話,有機會翻身,投資者可選擇等待一下。不過,若是管理、公司結構困難,需要一段時間處理,投資者先行止蝕沽出較為適合。
要判斷一隻股份是否值得投資,可以其業績、估值作參考,買一些市值較大,且有基本因素支持的股份較穩陣。投資者應先從業績報告了解公司業務,而深股與滬股一樣,上市公司會發季度業績。看業績的時候,要留意中國與香港的會計準則存在差別,例如資產減值計提差異、計算折舊的方式等。他又認為,深股市場較多成長型股份,波幅較傳統股份大,投資者事前需做功課。內地常有不同的炒作題材,特別是中小型股,投資者可從不同渠道獲取相關資訊。
在衡量一隻股份是否「抵買」時,市盈率(PE)是其中一個指標,一般是指往績市盈率。香港常用的是靜態市盈率,計算方式是以每股股價/最新一個財年每股盈利。而內地常用的是動態市盈率,即每股股價/過去四個季度每股盈利。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溫天納稱,深股特徵之一是估值較貴,內地投資者並不跟基本面炒作。選股方面,可留意深圳的藍籌類股。而市值大亦未必代表穩定,股份或只是因估值高,而將市值拉高,所以要留意基本因素。另外,大市值的股份不一定具增長點,內地投資者亦不太重視此因素,因此一些內地投資者喜好股只宜看短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