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七必災 2017高危?

雖然還有兩個多月才到二○一七年,但彭博社已經回顧分析最近三個「七字尾」年份的金融災難,為明年發預警。金融市場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發生於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香港股市一日跌逾10%,紐約股市當日更創史上第二大跌幅。亞洲金融風暴在一九九七年爆發,樓價至○三年累積下跌約六成。記憶猶新的○八金融海嘯,其實是從○七年開始醞釀。究竟「逢七必災」是巧合,抑或在事前有迹可尋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十月發表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隨着商品價格反彈,改善發展中國家收入上升,已發展國家企業也能較容易借到資金。短期風險雖然減小,但中期風險卻慢慢建立起來,這包括國際政治氣候不穩、已發展國家有部分金融企業陷入財困,以及發展中國家企業債台高築等。

全球負債爆錶 堪憂

雖然上述風險並非即時會爆,但IMF指出,環球政府債務,加上非金融類私營企債總額,高達全球本地生產總值(GDP)的2.25倍,是史無前例地高。IMF承認,借貸投資確可支持經濟增長,可是一旦債務人的業務出現問題,債務違約可能帶來的骨牌效應不可不察,其中上游的借款方即時受害。

現時銀行體系較上幾次金融危機時更健全,但仍有銀行陸續出現問題。最新一宗發生在德國最大市值上市銀行德意志銀行,面對美國聯儲局於今年七月判斷其不能通過壓力測試,以及九月被美國司法部罰款140億美元巨款,其股價由一五年的高位累積下跌六成。可是該銀行行政總裁John Cryan以不欲攤薄現有股東的權益為由,拒絕發行新股來籌集資金,亦不欲由德國政府出手拯救。

回顧過往歐洲多家銀行接連陷入財困,德國政府都反對歐盟用公帑去拯救這些銀行。其實近期銀行出事,又豈止德意志一間呢?近期有統計顯示,意大利有問題銀行貸款總數,相當於該國四分之一GDP。

美國方面,投資者經歷過多次金融危機後,早已不相信大型銀行一定穩健的神話。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和一名哈佛大學研究生所發表的報告指,目前美國的銀行股價積弱,暗示這些銀行的「品牌價值」低落,一旦遇上金融災難,需要銀行出售資產還債的話,相信會出現估值低或難以出售的情況。

超低息 損銀行盈利

超低息環境雖有利投資,但損害銀行利潤。無論是長債短債,銀行為爭取借貸生意,都不惜將利息降到更低,利息薄弱自然「無肉食」。另「巴塞爾協定III」有關銀行借貸槓桿及淨穩定資金比率等雖在一八年才正式生效,不過,明年起銀行亦需要為這些資金籌措。雖然這些協定使銀行體系更安全,但影響盈利。

再者,外間對傳統銀行體系的限制愈來愈多,營運銀行的成本愈來愈高,向銀行借錢的優惠也較少。這迫使資金需求轉向影子銀行尋求協助,非銀行的影子銀行,包括對沖基金、貨幣市場互惠基金、金融體系內的放貸公司等。

外國媒體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問題將引爆新一波金融災難。彭博指,中國近年高速發展,主要歸因於信貸快速增長。雖中國官媒已清楚傳達中央指示要去槓桿化,但會否出現「陽奉陰違」的情況就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