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效微通脹弱 央行技窮經濟危

全球股市自六月英國脫歐公投後,投資者在深信央行會放水保駕、減息護航下,至今一直開着「升市派對」,中港樓市亦復旺,愈升愈有。不過,正當投資者由憂慮轉趨樂觀之際,歐央行及內地經濟數據再度當頭棒喝,警醒市場人士經濟仍勢危,暗湧處處。

歐央行周四公布議息結果,市場原預期最少會延長量化寬鬆(QE)時期,惟結果不但按兵不動,行長德拉吉更表明短期內不會加額放水,亦未看好經濟前景,下行壓力仍大。事實上,法國昨日公布,七月工業及製造業產出按月均呈負增長、德國七月出口意外錄得跌幅,意味歐元區兩大經濟體第三季經濟前路艱辛。

為何歐央行明知經濟未好轉、通縮風險未除,仍不順着市場意願加碼刺激?顯然,單靠狂水猛灌谷經濟的貨幣政策不再是萬靈丹,效果愈來愈弱,各大央行迫於形勢,惟有多管齊下推出財策,可是對於病入膏肓的經濟,相信短期內亦不會有明顯起色。

令人憂慮的是,內地昨公布的八月通脹放緩至百分之一點三,遠低於預期,除了連跌四個月外,更是連續三個月處於「一時代」,為一五年十月以來最慢增速。若細意地看,上月通脹主要靠樓價支撐,通縮隱患未除,更顯寒意。

無獨有偶,日本仍陷通縮泥沼,歐盟同樣在通縮邊緣掙扎,距離百分之二目標通脹愈行愈遠。這無疑折射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失效,天量的流動性既未有進入實體經濟,只是在金融體制內循環流轉,更沒有刺激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相反,長期的低通脹,甚或通縮促使市場對央行持續貨幣寬鬆的預期,進而蜂擁入市炒股炒樓,埋下泡沫爆煲的風險。

事實上,自○八年後,全球四大央行,即美、日、英、歐已向經濟體注入了九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但問題是,經濟在短暫甦醒後,進入了低增長時代。更堪憂的是,在正常情況下,央行減息足以加速借貸,但這次全球央行已「去到盡」,除了QE,更出動史上新低利率、甚至負利率,也不能達到令資金流進實體經濟的目標。

無可否認,各大央行力推QE數年已露疲態,力不從心,但禍患亦同時顯現,市場操作及資本價格長期遭扭曲,一旦銀行、退休金、保險等領域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事,都會比○八年金融海嘯更震撼,殺傷力更大,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