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地方債險情未減

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中央推出「4萬億」經濟刺激措施,紓緩外圍經濟下滑對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上級指令,紛紛成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向銀行體系進行大規模借貸。

據國家審計署之前做統計,截至二○一○年底,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高達1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筆者多次提出,當中不少效率低的項目,根本未能產生足夠回報償還貸款,部分銀行的壞帳總額無可避免上升。

「安全可控」令人懷疑

有見及此,中央在二○一○年後,逐步收緊地方融資平台的貸款力度。縱然如此,據審計署在去年十二月三十日發表的最新統計指出,截至二○一三年六月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高達17.89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餘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二○○八年的18%升至二○一三年的28%。

不少內地評論包括國務院亦指出,該比重在過去五年間,只上升了10個百分點,總體來說仍然是「安全可控」,筆者對於這種「安全可控」的說法存有保留。

首先,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佔GDP的比重上升緩慢,並不代表地方政府債務上升緩慢,而主要是GDP在過去五年的平均增長仍保持在8%左右。事實上,從審計署的數字反映,地方政府債務在過往兩年半間上升7.19萬億元,升幅達67.2%。

此外,某些高危地區,債務違約的風險依然極高。根據審計署抽查36個地級市政府的負債情況,截至二○一二年底,共有16個地級市政府的負債比率超過100%,當中更包括9個省會城市。

由於大部分地方債的資金來源均是銀行,假若某幾個高危城市出現債務違約,很快便會蔓延至其他銀行和金融機構,對整體銀行系統構成的風險絕對不容忽視。

再者,過往數年地方債務違約不多的情況,有賴銀行容許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借新還舊」,維持足夠的流動性和資金鏈不斷的局面。

「借新還舊」無以為繼

但估計在二○一四、一五和一六年三年的應償還地方債務,分別為1.67萬億、2.6萬億及1.64萬億元,加上中銀監已提出要在二○一四年確保銀行不會增加地方平台融資貸款,以「借新還舊」的方式保持地方債務零違約的神話遲早破滅。流動性緊張的局面將在二○一四年繼續,像去年年中發生的「錢荒」極有可能重臨。

政府包底避免違約

要真正做到「安全可控」,中央先要找出高危地區及融資平台,實質估量風險水平,在極高違約風險的融資平台,必須要及早處理,中央政府的小規模包底,或者不可能避免,但總比違約風險對金融體系所帶來的不穩定性成本較低。

在新增貸款方面,嚴控地方融資貸款絕對合理,但絕不能過緊,否則只會令市場的流動性銳減,資金鏈斷裂,金融風險只會再被推高。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