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刺激增長勿衝動

內地經濟增長從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一路呈現回落勢頭,今年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7%,第二季增長更回落至7.5%,逼近中央可接受的「增長底線」。市場一直期望中央會出手刺激經濟,令增長止跌回穩。國務院在七月三十一日的常務會議提出重點加快地下管網建設和改造、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燃氣及供熱管網改造、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配電網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六大範疇。總投資規模達一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誘導民資改善基建

內地評論普遍認為這「萬億級」的投資規模主要是刺激經濟增長,避免增長率跌穿中央可接受的下限。有關評論亦同時指出,這一輪刺激方案有別於○八年推出的「四萬億」刺激措施。

第一,上面提及的六大投資範疇的建設和改造工程,全都是配合「十二五」規劃發展藍圖,相關項目的準備工作早在去年下半年已展開,小心的配套和準備,目的是避免像○八年「四萬億」刺激政策下湧現大量重複建設和各種各樣的「大白象」工程。

第二,新的刺激方案採用「以長帶短」的投資策略,即投資期較長,同時集中一些改善基建、民生及優化產業結構為主的項目,但又能刺激短期的內部需求,政策可謂兼長顧短。

第三,經濟部門的官員稱,中央不會增撥預算投入新一輪投資項目,希望透過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拍賣、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吸引民間(市場)資本參與投資。

回報期長未必吸引

中央強調要避免湧現重複建設和「大白象」工程,又構思引入民間資本進行投資,絕對可以理解。自○八年推出「四萬億」刺激經濟方案後,地方政府紛紛成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向銀行體系尋求大規模借貸,到一○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據保守估計已達10.72萬億元 。到一二年底,數字急速躍升至十二萬億的水平。由於不少項目未能創造足夠盈利及現金流準時償還貸款及利息,導致銀行壞帳總額自一一年底連續上升七季,至今年第二季達5,395億元。

為了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和降低銀行體系的風險,中央只好依賴民間資本進行投資,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就要看市場對這些項目的投資意欲。

上面提及的六大投資範疇的建設和改造工程,不少是非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一般來說回本期較長和利潤率偏低,未必能在中、短期創造一定投資回報吸引民間資本投入這些項目,最終萬億資金的重擔只會重回中央及地方政府身上。假若中央真的要啟動「萬億級」的刺激方案,可能先應審慎考慮項目的回報、風險和資金來源。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