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應量化 以免嚇死人

聯儲局上月破天荒為加息時機定下量化指標,與失業率及通脹率掛鈎,以免市場亂估;同時擴大量化寬鬆規模,每月多買四百五十億美元國債,卻無意間留下一個大麻煩。隨着會議紀錄曝光,麻煩亦公諸於世,就是買債買到幾時?在決策官員中有幾個人認為毋須設限、幾個人話今年底、多人覺得年底前、一個人想即刻收手。量寬大水喉有可能隨時關上。

市場當然不歡迎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因為關水喉等於不再有新錢入市。根據上月公布的安排,聯儲局每個月將購買合共八百五十億美元的按揭抵押債及長期國債,全年計將印出一萬億美元銀紙,如果提前收手,對於全靠資金推動的各類風險資產,自然大大不利,恐怕未到真正關水喉,個市已經冧咗。不過,停止印銀紙背後有甚麼微言大義,投資者並未深究。

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上月議息後的記者會上講過,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購買資產的目的,是要為經濟提供短期增長動力,直至就業情況明顯改善為止。可是怎樣才算明顯改善?失業率是否要跌到某一水平?又或經濟增長恢復到某一速度?他沒有公開說出具體答案。於是問題便來了,十多個決策官員都有本身的想法,變成莫衷一是。

如果按照伯南克的說法,提早關水喉似乎不必然是壞事,屆時就業情況應已明顯改善,經濟也有了自發增長動力,形勢不是一片大好嗎?不過,觀乎聯儲局的預測,今年底的失業率估計為百分之七點四至七點七,整體經濟仍有下行風險,怎可能短短幾個月便全面逆轉呢?那些提議在年底前甚至年中便停止放水的官員,是否過於樂觀抑或另有諗法?

其實,在議息會議紀錄中有提到,差不多全部官員均認為,不能確定持續進行量化寬鬆的好處,反而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不斷擴大,潛在代價愈來愈高,即是成本效益愈來愈低。伯南克曾經說過,沒有萬應靈丹可即時改善就業,採用非常手段只是盡力而為,如果因為代價高及效用低而停手,將意味着聯儲局亦彈盡糧絕、無能為力,便真的大件事。

由於外界不清楚怎樣才算就業明顯改善,放水有甚麼負面代價,一切只能靠估。當然,有進必定有出,總有一天要退市。雖然伯南克多次表明,停止放水絕不等於政策即時收緊,但話題畢竟敏感,就算初步討論也夠嚇死人。幾輪量化寬鬆均是伯南克一手策劃,在餘下的任期內,有必要具體解釋清楚,在甚麼情況下才會關水喉,更應該像決定加息時機一樣,為退市定出量化指標,才能功成身退。